陆定一,出生于无锡西漳的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名门望族。父亲陆澄宙曾就读于京师法律学堂,历任浙江高等审判厅推事,首都检察厅检察长等要职。陆定一本人是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就在这所大学的校刊上,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政论文章,此后撰文不断,投身学生运动,之后进入共青团。
1980年陆定一和他的传记作者陈清泉回忆八七会议时,对往事重新有了一些认识和评价,他说,“八七会议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同时,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主要是对中国资产阶级作了不正确的判断和提出所谓‘不断革命’。”
不过,陆定一表示,八七会议在共产党的历史上,功绩仍是主要的。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在延安整风期间,陆定一就被调往《解放日报》任总编辑,《解放日报》是当时党的机关报。
对于新闻理论,报社内部争议颇多。争议之一是“什么是新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本身,还是某种“性质”的本身?包括“政治性”“公告性”“文艺性”等。陆定一的观点是:“性质论”是唯心的,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歪曲客观现实,“我们提倡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
争议之二是“新闻如何做到真实”?当时陆定一提出新闻五要素(五个W)是写消息报道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起码的要求。
1943年8月《解放日报》改版一周年,陆定一在9月1日的报纸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篇文章对整风中提出的新闻学的问题明确回答,文章中写道:“唯物主义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再讲到新闻如何能真实的问题时,他写道,“只有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这篇文章提出的新闻定义,至今仍为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所采用。
不过,《解放日报》也受了一些批评。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解放日报》采用外电,对原子弹的威力进行了报道。毛泽东为此对陆定一严厉批评,认为他是对美国进行义务宣传。陆定一解释说这篇重大新闻未向毛报告,是把它当成了一篇科学文章。事后,陆定一还是承认自己错了。
1945年,陆定一出任中宣部部长,离开了《解放日报》。但他此后不断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给《解放日报》写政论文章,毛泽东对他的文章非常重视,有时亲自动手修改。1947年发表的那篇反响巨大的《关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署名是陆定一,但陆定一说,“这篇文章是毛主席的思想,我的手笔。”
陆定一任中宣部部长时,条件极其困难,特别是延安时期。当时他是中央委员,依然享受不到煤油灯待遇,每月只分到18根蜡烛用于夜晚走笔。
“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陆定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中宣部部长。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他革命生涯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