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代表中国参赛的奥运选手王润兰凭借自幼练习武术的深厚功底,在拳击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打进决赛,引起体坛强烈轰动,但最后却被无理取消了比赛成绩,凸显了积贫积弱的中国国际地位的窘境和悲怆。当他满怀悲愤准备再次向奥运进军时,日寇全面侵华的炮声击碎了他的梦想,在民族存亡最危险的时刻,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烽火战场,最后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
虽然他没有在赛场上拿到奖牌,但却在反侵略的卫国战场上用热血铸就了辉煌!他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个牺牲而又鲜为人知的奥运英雄。
王润兰1913年出生于河北饶阳县留楚村一个富裕的乡绅之家。在旧中国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里,当地许多村落为了保境安民,纷纷设坛练武,使武术在民国初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受这种环境熏染,王润兰自小热爱武术,上小学时,他每天都跟着村里会武术的大人们学习拳脚,久而久之,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拳王。1931年9月,王润兰考入河北省立河间中学,在校期间他的各门功课成绩都很优秀,各项体育课目更是出类拔萃。他几乎每天都坚持踢球、练习拳术、武术套路和器械。
然而,随着王润兰步入成年,父亲很快就给他下达了“禁武令”:“你应该学习如何经商,这才是正路,不要整天舞枪弄棒不学无术!”但王润兰没有服从父亲为他做出的命运安排,这位有着远大抱负的热血青年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气焰甚嚣尘上,日军继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鲸吞东北后,又于1932年挑起了上海“一·二八事变”,接着于1933年1月至3月又先后调集优势兵力,在空军配合下进攻山海关,侵占热河,向长城一线中国守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而后继续扩大侵略,占领冀东,进逼平津,把侵略矛头指向整个华北。侵略者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深睡的东方雄狮,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浪潮迅速在中华大地汹涌澎湃。同年3月16日,中国军队第32军139师在商震军长和黄光华师长指挥下,向进犯河北省迁安冷口关的日军发起猛烈反击,用大刀、刺刀、手榴弹将装备优良的日军第8师团第14旅团打得落荒而逃,一举夺回了被日军占领的冷口关。这次长城抗战中的唯一一次进攻战,使32军声名大振,商震将军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受此影响,1934年,王润兰弃笔从戎,报考时任河北省主席兼32军军长的商震将军在北平举办的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二期,决心用枪杆子保卫“千年文明古国不受倭寇欺辱”。
入学后,王润兰刻苦学习军事理论和战术技术,为他后来的军事指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受中共地下党员谷雄一、王启明、陈锐霆、朱静波、程景明等人影响,王润兰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植根在他的脑海。不久,体格健壮、有着良好武术功底的王润兰被选入商震创办的西洋拳击队学习拳击。经过勤学苦练,他很快掌握了西洋拳击的基本技术,并在动作要领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创新,在当时举办的几次有社会影响力的拳击比赛中,他屡屡打败参赛的中外对手,受到社会武术界的高度赞誉。
1935年底,随着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华北的局势日益紧张。日军先后向山海关和驻平津的华北驻屯军大量增兵,并不断向中国守军挑衅。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一直对日保持忍让和克制的中国军政当局也开始积极整军备战,广大官兵被压抑的爱国激情终于迸发出来,王润兰所在部队的官兵,每天在吃饭睡觉前都要高呼“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