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已升任36集团军司令的李家钰,率部驻防河南中条山地区,此时日军已连续三年,未在华北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日本人已经顾不上华北了,这一年,陪都重庆流行着一道名菜,叫“轰炸东京”。这道菜其实就是炸花生米,这种乐观的情绪,源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逆转。德意法西斯在欧洲逐渐溃败,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已成强弩之末,其本土也每天忍受着中国内地起飞的盟军飞机,不间歇地狂轰滥炸。
张同新(抗战史学者):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这个日本的它的这个气势开始走下坡路,在太平洋上,美国的军队虽然处于一种守势,但是日本的战线是拉长了。它不仅仅要在中国的大陆来作战,而且它要到越南到缅甸,战线这一拉长,供给就是相当困难,便捷的路就是要打通,中国大陆的这种交通线。
解说:日军大本营为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掌握一条陆上交通线,以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调集五十一万军队,发动了中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豫湘桂战役,已经养精蓄锐三年的李家钰部跃跃欲试,要与日军比个高下。但他没有想到,这竟是他的最后一战。当时的条件可谓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
1944年的中国,已坚持了七年抗战,正处在战力严重空虚的阶段。特别系中美决策层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时中缅印战场总指挥史迪威将军认为,日军根本无意对中国本土发动任何作战攻势,最多只是破坏与劫掠罢了。所谓日军即将在中国战区发动全面攻势的情报,只是蒋介石借口来勒索美国援助物资的谎话而已。他将百分之九十援华军备物资,都用到缅甸战场上。
1944年春,日将冈村宁次携十四万重兵发动豫中会战,试图打通平汉线南段,驻守河南的中国军队,以第一战区长官蒋鼎文,副长官汤恩伯统领的八个集团军为主,约四十万兵力,其中就包括李家钰的第36集团军。1944年3月中旬,蒋鼎文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在会议上蒋鼎文并未对战局做明晰部署,李家钰深感忧虑,他向手下的军官们说,这次战事发动后,洛阳危险得很,我们兵力虽是强大,但在配备上没有重点,一切部署都要经过决定后才敢行动,作战失去了灵活性,难免有胶柱之虞。此时,日军南渡黄河企图明显,李家钰提出先发制人,建议使用空军,轰炸北邙山头日军的桥头堡阵地。而后佯渡牵制日军,使敌处于被动,但这一主张未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