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之敌得知黎城被袭,随即抽调步骑兵一千五百余人向黎城增援。8时30分,敌先头分队乘汽车2辆和骑兵20余人,沿公路通过我设伏地区向黎城开去,我伏击部队将该敌放过。此时,赵店木桥已被我焚毁,该敌被阻于浊漳河南岸。
9时,敌主力纵队先头进至神头村,稍事停顿,并派骑兵向附近侦察搜索,由于我设伏部队坚定沉着,伪装良好,隐蔽严密,敌军没有发觉。
9时30分,敌继续前进,当敌主力完全进入我设伏区后,我各部队按照统一信号,向敌突然开火,发起冲击。第771团拦头,第772团第3营断尾,第772团主力和补充团从公路两侧向敌突击,顿时将敌截为数段。敌在我突然打击下,阵脚大乱,指挥失措,四处奔逃。激战约半小时,我预备队第771团第2营一部投入战斗,敌虽利用大车、死马作掩护,全力顽抗,但大部被我交叉火力和手榴弹杀伤消灭,残部一股窜入神头村内凭借民房抵抗,也很快被我消灭。战至11时30分,除敌百余人由潞城方向逃跑外,其余全部就歼。此时,先前越过我伏击地区进到浊漳河南岸之敌,也被我第771团特务连歼灭。
当神头岭围歼战激烈进行之时,黎城之敌一部曾向神头岭方向增援,但被浊漳河所隔,并遭我特务连阻击,该敌遂在炮火掩护下抢修赵店桥。当神头岭伏歼战基本结束时,我特务连奉命撤回,该敌将桥修复后亦退回黎城。黄昏后,我军又将该桥焚毁。
13时,潞城留守之敌,慌忙增援,被我第772团第7连歼灭于神头村以南。14时,敌又出动百余人来援,大部被我军歼灭,其余窜回潞城。
至16时,神头岭伏击战胜利结束时,毙伤俘敌1500余人,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支300余件,击毁敌汽车百余辆。我伤亡240余人。
在神头岭伏击战中,我军首先在周密侦察和分析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战法。根据敌一处受袭,它处必援的规律,决定采取攻其所必救,歼灭其救者的战法,以一个营强袭黎城,吸引潞城之敌越神头而增援,我以主力在神头岭公路两侧埋伏,凭借神头岭岭窄、两侧地形复杂之有利条件,一举歼灭援敌。事实证明,我采取这一战法,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因而取得了预期的胜利。其次,正确选择设伏地区,巧妙隐蔽伪装。神头岭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岭窄沟深,悬崖峭壁,除公路之外,不便敌汽车、骑兵运动和展开,有旧工事和草丛利于我军伪装隐蔽,突然出击。为了切实隐蔽企图,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指挥员要求各部队不要挖动工事上的旧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顺着风向扶起来。正是由于我军巧妙良好的伪装隐蔽,虽然敌人的侦察搜索队在只距我伏击部队十余米的情况下,却丝毫未能发觉。结果敌军进入我伏击圈时,我军犹如神兵天降,打得敌人蒙头转向,迅速被歼。最后,我军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坚决贯彻既定决心。神头岭地区的公路,从地图上判断,是在神头村以西的沟底通过,两侧正宜设伏,但部队进入设伏地区时,发现公路是在岭上,不便隐蔽。指挥员面对这种情况,不慌张,不忙乱,而是沉着冷静地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岭上的旧工事可资利用,只要加以巧妙伪装,就可以切实隐蔽企图,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因而丝毫未动摇原定的伏击决心,只是作了部署上的调整。实践证明,在掌握敌人心理特点和行动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仔细研究分析情况,经过主观努力,是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
这次伏击战是八路军“吸敌打援”歼灭其援军的最好战例之一,就连日军统帅部也不得不称之为八路军的“典型的游击战”。刘伯承战前亲自勘察地形、对敌我双方的正确分析,以及在战斗布置上一反常规、出其不意,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原因。八路军共毙伤日军1500余人,俘80多人,缴获长短枪550余支、骡马600余匹。八路军伤亡240余人。作战中,有百余名日军突围逃回了潞城。这是由于参加伏击的一个团撤离过早,另一个团的一部迂回较迟。这说明第一二九师有的部队协同作纪律观念较差。对此刘伯承在战后提出了批评。此战的胜利,极大地牵制了沿同蒲、平汉两大铁路线南进的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及津浦路方面的作战,迟缓了日寇攻陷武汉的时间,使神头岭成了日军的“伤心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