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日,AN/TPQ-37雷达转入正式的批量生产阶段,美国陆军及陆战队首批订购80台(套),1981年5月,休斯公司再次获得美国防部颁发的年度批量生产合同优秀奖。1983年2月、驻欧美军首次装备20部AN/TPQ-37雷达,并完成了对华约组织的作战部署。1986年2月,休斯公司圆满完成了为美陆军及陆战队生产80套雷达系统的首批订购合同。接下来,休斯公司又按照合同,协助驻扎在全球各地的美陆军及陆战队炮兵部队进行了各种气候、地形下的雷达操作训练任务。
在1983年4月的黎巴嫩武装冲突和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AN/TPQ-37武器定位雷达系统的作战功效得到了实战检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直到1992年4月休斯公司才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协助美军训练维护和实战部署首批AN/TPQ-37雷达的支援保障任务。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军的装备订货量锐减。面对急剧萎缩的军火市场,美国的军事工业进行了二战后规模最大的调整,各大军火公司纷纷转产合并,休斯公司也未能逃过此劫。1995年7月,休斯公司与另一军火巨头——雷声公司合并,休斯公司的AN/TPQ-37雷达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雷声之子”。
电波擒飞弹 瞬间定炮位
在现代战争中,发现即意味着摧毁,因此先敌发动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AN/TPQ-37“火力发现者”远程武器定位雷达可以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依据弹道推出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精确的炮位坐标数据。
实战证明,“火力发现者”雷达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在敌迫击炮、加榴炮、火箭炮和战术弹道导弹的最大射程之外,远距离迅速确定其发射阵地位置的武器定位系统。
“火力发现者”为何能有如此的功力?奥秘就在其貌似“饼干盒”的矩形平板天线阵上。这种全固态的相控阵天线不是依靠机械方式转动天线阵面,而是利用天线阵上由数千个发射/接收单元组成的移相器来改变扫描波束的波前相位,从而迅速变化扫描波束的方向来探测、
辅捉、跟踪目标的。AN/TPQ-37雷达在工作时,先迅速沿水平方向发射90度扇面的×轴扫描电磁波束带探测目标;当敌军火炮发射的炮弹进入水平扫描扇面区域时,相控阵平板天线又立即发射一束垂直方向的Y轴跟踪波束,开始自动跟踪炮弹的运行轨迹。在短时间内连续测定炮弹运行弹道上几点的坐标参数后,雷达的火控计算机立刻反推出抛物线飞行弹道的起始点坐标,即敌军火炮发射阵地的位置。因此,当对方发射的炮弹尚在空中飞行时,AN/TPQ-37雷达就可以近实时地确定出发射火炮的阵地位置及数量,并迅速将己方火力反击所需的雷达定位目标信息上报己方炮兵射击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