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数据传输系统先进,可实时传输信息
“全球鹰”更先进之处在于,它能与现有的“联合可部署智能支援系统”(JDISS)和“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联接,图像能直接而实时地传送给指挥官使用,用于指示目标、预警、快速攻击、战斗评估与再攻击。“全球鹰”还可以适应陆、海、空军不同的通信控制系统,既可进行卫星通信,又可进行视距数据传输通信。宽带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为274兆比特/秒,Ku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则可达50兆比特/秒。另外,机上装有备份的数据链。在2001年4月进行的试验中,“全球鹰”直接将雷达图像传送到美陆军战术情报系统和美海军“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上的海军终端,随后又横跨大西洋到葡萄牙侦察欧洲大陆及马德拉群岛上的目标,这些图像均通过设在英国的联合分析中心传送到北约的大西洋最高盟军司令部,经过处理后的情报又传给战区指挥员,供随后的两栖登陆演习使用。
性能缺点
“全球鹰”虽然一跃成为美军的新宠,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飞行速度只有644千米/小时,难以逃脱高速战斗机的追击;尽管采用了隐身技术,但喷气发动机工作时仍会产生一定的红外辐射信号,难免会留有“尾巴”。正因如此,“全球鹰”配备了多种防身装备,一旦敌方发射导弹,机载探测装置可以马上发现,并发射红外诱饵弹进行干扰。但“全球鹰”的载荷能力只有908千克,携带防身装备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一旦在空中被敌方战机锁定,它将很难逃脱被击落的命运。
研制初期,每架“全球鹰”无人机的造价约为5100万美元,如果将研制费用、使用费用和其他间接成本算在一起,“全球鹰”及地面站全系统单价为7300万美元。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认为只有当“全球鹰”的产量达到每年12架左右时,成本才有可能下降。美国会有关部门透露,由于美空军准备购买66架“全球鹰”,批量生产后,每架价格可望降到2000万美元左右,而U-2飞机每架造价超过52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