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是平袁后,本当急速回许都以内顾,曹操却冒险继续远征北方,攻打乌丸,灭袁氏残余势力,此棋一着行之大险,远征平北而内无变生,虽侥幸,曹操后来承认此举危险,事情过后,曹操想起此中危机,才猛然吓了一跳。
魏书第一武帝纪:「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
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曹操冒过两次只顾伐外而不顾安内的险,所以后来谨慎顾内,重操内而轻伐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吸取两次兵出门外而内有险情的危险教训,而蜀道难,行军难,曹操若要一鼓而取蜀,需要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才能到,这意味着曹操又要像远征乌丸一样长期在外出差,这样自己本家都城内可能会有人乘机内变,像张邈迎吕布一样自己在内部出现敌人,来一个挟持天子以令曹操那就麻烦了,对曹操无疑是致命的危险,所以曹操宁可失去吞蜀良机,也不能让自己第三次冒险了,前两次事时曹操年轻气盛,年少轻狂,所以轻视后顾之忧,而曹操平定汉中时已经经历了多次生命危险,曹操曾在张绣、吕布、马超等人刀下死里逃生多次,再不能舍本逐末去冒险了。所以此时并不急于伐蜀而是急于打道回府,其目的在于内顾,防止有人挟天子以令曹操。伐吴问题上,曹操也是同样的忧虑,吴据长江天险,要硬攻,需要耗费许多时日,而内顾的问题曹操越老越重视,所以曹操的战绩自平取汉中后,再无进展,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持续,要是拿出远征乌丸的勇气,来个远征蜀吴,曹操早就完成统一大业了,但也有可能在征蜀灭吴期间因有人在内部生变而使曹操无家可归,无枝可依,伐蜀吞吴中道崩沮,半途而废。
诸葛亮北伐,往往无功而返,速速退师,意外回朝,其原因主要是担忧蜀内有人挟持刘禅而令诸葛。而诸葛亮假意北伐,在家门口出来又进去,进去又出来,来来回回地折腾,也是诸葛亮之谨慎,他是在试探别人举动,看看谁有不对劲,一经发现,便扼杀在萌芽之中,事先靖乱。
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毫无进展,反而使蜀国捉襟见肘,刘禅岌岌可危。北伐使刘禅没得到一点好处,诸葛亮却不但出尽风头,而且大赚民心,大收民望,显得众望所归。诸葛亮拥兵自重,刘禅常怀畏惧,寝食惊恐。臣尊而君卑,臣强而君弱,刘禅只好装傻充嫩,以求自保。大智若愚。及蜀被魏攻破,刘禅投降,有乐不思蜀之状,也是装傻以求存活。
蜀书第五诸葛亮传:「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