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回到上海,颜昌颐证实了这件事情。他当时在中央军委一个机关做事,他说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三人,每次中央开会前先到这个机关的一间房子商议什么事情,然后去开会。”
他终于遂了心愿,1927年7月,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改组中央常委会,陈独秀体面地下台,由他和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周恩来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所决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行南昌起义,他支持南昌起义。可7月26日,共产国际来了新的指示:“如无胜利之机会,则可不举行南昌暴动。”中央让他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将共产国际指示向领导起义的几位同志传达。7月29日,他给南昌的同志发去密电:暴动宜慎重,无论如何要等我到后再决定。第二天,他赶到南昌,仍然坚持如上意见,没想到遭到一致的反对。他见起义已是箭在弦上,在第二天的前委紧急会议上,还是服从了多数人的意见,同意于8月1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
就是这段经历,使他在八七会议上,由政治局委员而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后来还一撸到底,只是个普通党员。他对此一直不服,多次去信中央申诉。在中共六大上,他旧话重提,就自己的处分与瞿秋白进行不依不饶的争论,共产国际负责人布哈林似是为他辩护说:“张国焘说:‘我当时想暴动是很危险的,但我不敢说’。……为什么呢?因为说了就有机会主义的嫌疑。我对于他是很明了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实在是怕说,并要注意他以前是犯了一些过错的。他要是乱叫,自然可以说他是机会主义,不守纪律,而将他开除出党籍了。”
也许是布哈林的话起了作用,中共六大后,他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留在了莫斯科。1931年1月,他奉共产国际的指示回国。在归国途中,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已经增补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3月28日,中央决定在鄂豫皖苏区成立中央分局,决定让他任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书记,而这正是他所心驰神往的:“大好中原,正是便于驰骋的所在,我为之向往。”
长征途中分分合合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懋功。会师之初,张国焘便仗着四方面军实力,蔑视中央红军。这一点,连已是边缘化的原共产国际代表李德都看得一清二楚,他说:张国焘“四十岁左右,身体魁梧,仪表堂堂。他像主人待客一样接待了我们。他的举止十分自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军事优势及行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