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这些火药味极浓的话,他不免有些心惊胆战,而会后王明单独找他的谈话,对他的选择,也就是他自称“一次冒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王明说张国焘与中央闹分裂的根子是:“托派在暗中作怪。”并且告诉他:“李特、黄超就是托派,他们在迪化经邓发审问,已招认是托派,并已枪决了。”他已经感觉到“王明反托派的矛头,竟是指向着我的。”王明从莫斯科带来的苏联肃反、反托的左倾经验,令他总是杯弓蛇影,心有余悸。他说:
“这就证明斯大林的魔影,已变本加厉的随着王明到中国来了。由于这种重大的刺激,我经过一番考虑,最后决定脱离中共。”“这是一次冒险,可是心情感到特别轻松。”
机会终于来了,1938年清明节是例行的祭黄帝陵的日子,他利用这个机会离开延安来到西安,一头扎到国民党的怀抱,虽经诸多的同志的劝说、挽留,就是不愿再回延安。至此,他结束其之前还多少有些光明的历史,开始其变节者的不归之路。
异国他乡的末路人
193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将张国焘开除出党。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发布命令,开除他所担任的边区政府执行委员及代理主席等所有职务。鉴于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张国焘又是共产国际执委,中共中央就此向共产国际报告。9月,共产国际作出决定:“批准中国共产党开除前中央委员张国焘之党籍。”
蒋介石对张国焘的作为,很是高兴,将他安置在武昌的一座小洋楼里,由武昌警察局长蔡孟坚负责他的安全。安置妥停后,陈立夫前来找他谈话,征求他对工作安排的意见。他告诉陈立夫,自己想创办一个民办刊物,宗旨是唤醒年青人不要上共产党的当,共产主义不适宜中国。现在所有的准备都就绪,唯缺乏资金,希望给以资助。
在蒋介石看来,有了张国焘这样大人物的反戈,可谓是检了个“金娃娃”,怎能让他做这些笔墨工夫呢?一天,蒋介石单独接见了他,并指了指站在身旁的戴笠,笑容可掬地说:“我想请张先生给他帮帮忙。”他这才算正式进入军统,并混了个军事委员会中将委员。戴笠倒是很器重他,他也很卖力。军统总务处长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回忆:
“戴最初对张国焘寄以极大的希望,满以为只要张肯卖一点力气,便可以把共产党搞垮。张国焘说要办一个训练班,由他来培训一批专门人员,戴笠马上挑选各训练班毕 业学生中最优秀分子送去给他训练。他说要在陕甘宁边区设立一些策反站,戴笠马上照他计划办理。真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这时张国焘不仅是戴笠宴客时座上最受欢迎的佳宾,也是戴笠引为最得意的部属。他每次请客准备邀张国焘去参加时,往往先告诉他的朋友,并且用很骄傲的口吻向朋友们介绍说:‘明天你来吃饭时,便可以看到共产党里面坐第三把交椅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