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种符号化地类比。
第一件事发生在大学的课堂上。北京的一所大学,有专门开给外国留学生上国际关系的课程。一位中国老师问学生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看法,但一般活跃的外国学生们都保持沉默。中国老师强调“畅所欲言”来鼓舞他们,不过外国学生们还是犹豫。其中一个外国学生用一支笔来默默地指着教室里的监视器,他这样暗示他为什么不发言的原因。其他的外国学生都懂得。尴尬的中国老师强调说:“监视器是为了学生安全!”下课时,两个西方学生在走廊聊天,“这好像在朝鲜上课一样。”另外学生幽默的反驳,“不,我们课堂上有两个监视器,朝鲜那样贫穷的国家,没有钱在教室里安装监视器。”
第二个例子来自外国记者的感觉。与一位驻京外国记者吃饭时,他的手机声音效果不好,有信号干扰。他说,“好像我手机今天又被监听,这都什么时代了!我不是来朝鲜工作吧。”
第三件则是对中国社交网络的“评价”。一位外国朋友在中国的微博上转发了一条新闻,结果几分钟之后被删掉。“我没有骂人,那条也不是人身攻击的内容,”他愤怒地说。“这种事情只能在朝鲜在发生。”
我知道这三位外国人都未去过朝鲜,但他们把一切负面的东西自然地转移到朝鲜国家印象上面。这就是问题所在,外国人习惯性地把中国和朝鲜放在一起比较。
平壤街头的女交警
平壤街头的女交警
我今天披露了一个外国人的秘密。如果这样的想法都不告诉中国人,即使为了礼貌,也不是要成为真诚朋友的人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正好笔者听了去朝鲜旅游回来的中国朋友的故事,终于下决心跟中国读者实话实说。
我个人认为,朝鲜真的不能与21世纪的中国同日而语,不过有些外国人并没有充分感觉到这一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世界都认为中国终于成为“我们之一”,大批外国留学生和公司来到中国发展。不过,真正的互相理解和融入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同时,这种外国人的“冷幽默”也表达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潜在的担忧。简而言之,他们希望崛起的中国会成为“我们之一”,而不是另外一个“大朝鲜。” 其实,美国政策界经常激烈地讨论如何采取对华政策:是交往(engage),还是遏制(contain)。要解除外国人的这种担忧,一方面需要外国人自己更多地了解真实、客观的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可以有所作为,帮助缓解他们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