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中国在扩充军备。中国国防预算在20年间增加了7倍,轻松跃居全球军费支出第二高的国家。观察国防支出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表示,2012年,中国占据全球国防支出的近10%。从官方数字来看,尽管中国的军费仅为理论上资金紧张的美国的四分之一,但已经超过俄罗斯和英国两国军费的总和。
但人们不甚了解的是,中国扩充军备对整个亚洲有何影响。2012年,亚洲国家国防支出在现代历史上首次超过欧洲国家。从印度到韩国,从越南到马来西亚,亚洲各国政府均在增加国防支出。即便是奉行和平主义、多年来一直削减国防开支的日本,近期也开始扭转这种趋势——面对来自中国在其看来与日俱增的威胁,日本开始调整自己的国防姿态。
作为一个增长迅速的地区,亚洲在欧美削减军事支出时开始扩充军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增长,它们必然会更新国防装备。类似地,因为中国眼下更加依赖原材料进口——不论是巴西的铁矿石、还是苏丹的石油,中国将关键海上通道的控制权“外包”给美国的意愿也降低了。
但亚洲扩充军备有另一重更让人担忧的意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战略学教授德斯蒙德?鲍尔(Desmond Ball)称其为“作用-反作用动力学”(action-reaction dynamics)。简单说,亚洲正在上演旧式的军备竞赛。作家兼学者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将这一现象称为“精英媒体几十年来报道最不充分的题材之一”。卡普兰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南中国海局势的新著,名为《亚洲锅炉》(Asia’s Cauldron)。
这轮军备竞赛背后有诸多驱动因素。最重要的是中国实力的增长,这促使印度、越南和菲律宾等国更认真地思考国防事务。更糟的是,虽然美国政府采取了“重返”亚洲(或称“再平衡”)战略,但人们担忧“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不受挑战的时代正在落幕。部分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尤其是印度与巴基斯坦、朝鲜与韩国之间的对峙——也加剧了军备竞赛。
印度是扩充军备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它在去年成为美国武器的头号外国买家。2010年,印度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反映出中国军备供应本土化的努力成效不错。印度向美国购买军备,旨在缩小技术差距。法国达索公司(Dassault)也在等待印度政府最终敲定拖延已久的交易,根据交易印度将购买价值高达200亿美元的阵风(Rafale)战机。印度2011年国防预算达到惊人的440亿美元,仅略微低于教育支出。该国目前在建的战舰和潜水艇有45艘,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建设计划之一。
印度绝不是个例。马来西亚国防支出2000年以来翻了一番多。奉行被人们亲切称为“毒虾”战略的新加坡,是全球前十大武器进口国之一。作为东南亚最小的国家,新加坡却拥有该地区最强大的空军。
新加坡防务专家Bernard Loo Fook Weng将潜艇称为“新时髦品”。亚洲各国均在增加潜艇购买。印度、韩国和担心中国“入侵”南中国海的越南,计划在2020年之前各买6艘潜艇。澳大利亚正在进行二战以来最重大的一场国防设备升级,它计划在未来20年新增20艘潜艇。亚洲各国未来15年预计将总共购买110艘潜艇。
韩国也在增强国防实力,并有望在不久后跻身全球前十大武器出口国。就连二战后一直禁止武器出口的日本,也准备放松限制。日本这样做的部分原因在于,这样一来它便能参与跨国武器开发计划,例如美国与其他8个国家联合开发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
亚洲迅速兴起的军备竞赛在未来数年只有可能加速,这带来了两点明显的担忧。第一,公共资金被挥霍在购买不产生社会价值的威慑性军备上,这一点对仍然有数亿贫困人口的印度、越南和中国等不富裕国家而言尤其突出。另一点担忧则正好相反。就军备而言,唯一比花钱购买不会投入使用的装备更糟糕的事情,就是事实证明,花钱买来的这些武器是有用的。
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在扩充空军和海军实力。亚洲地区的民众只能寄希望于这纯粹只是浪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