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史海钩沉 > 正文 >

学者:宋初女子不保守但潘金莲不可能穿袒胸装

2014-06-05 16:47:31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武松爱上潘金莲、武大郎为挽留妻子的心而斗智斗勇、王婆美丽风骚而不乏爱心,等等,新版电视剧《武松》无疑是打算雷死观众了。

  著名学者罗文兴在其《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一书里宣称,武大郎史有其人,“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历史上实无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学典型罢了”。

  更有甚者,一非知名文史爱好者屁颠的跑到“武大郎”的故乡采访,煞有介事写文曰:“武大郎即武植,在阳谷县做县令。宋江路过阳谷县时,路遇武植,托宋江带口信给武松”,还说“武植有个同窗好友叫黄堂的,来找武植借钱,因未能如愿,便到处留下诽谤武植的字画,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云云。

  整个儿是个穿越剧,把宋代、元代、明代的几个人全放一块儿了。

  这些书及所谓的考证文字,非常的不靠谱。

  就算流传下来的武植古墓的墓志铭是真的,根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这几句话来看,武植应是明朝的进士。

  施耐庵死于1371年,也就是大明立国的第三年,明朝第一届科举或刚刚办完,武植是斯科进士?未必,就算是,其时《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初稿早已完成,又何来“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书里“一说?

  墓志铭后半段云:“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那么,到底谁诋毁了“武植”和“潘氏”的名节?原著者施耐庵乎?修改者罗贯中乎?恐怕都不是,而是其后人妄自勾连《水浒传》产生的“无病呻吟”罢了,目的一如今日之争夺名人故居的意味,不说也罢。

  武大郎的原型即明代的武植,此论显然站不住脚,相反,武二郎倒是确有历史原型的。

  武松的原型见于不少地方志。

  在《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地方志里,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

  这些地方志叙述道,武松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迁为提辖,成为高权心腹。

  后高权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大坏蛋一个。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

  武松对蔡鋆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等“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惨遭重刑死于狱中。

  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窃以为这些地方志的记载想必不能当做史料,收录自民间传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既然有民间传说,就说明武松可能确有其人,否则民间还传说个啥?

  施耐庵与罗贯中师徒长期生活在扬州、苏州一带,离杭州并不远,施耐庵本人也曾入仕钱塘(杭州),后在江阴专心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听到这些个传说,进行艺术再创作,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