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史海钩沉 > 正文 >

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情结:清官海瑞受质疑

2014-06-05 16:40:03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在中国官场上,一个人道德上的善恶无法与现实“潜规则”中的利益得失相抗衡,因此自身也就很难保持清正廉洁。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清官海瑞,在中国明间受到褒奖,但是海瑞真的是一位好官吗?

一些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清官”,与其说是确有其人其事,不如说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精神幻想和道德寄托。古代和现在的社情民意都在传播“清官精神”,且引导和抚慰着社会心理,于是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和大众心理上的“清官文化”便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因子,“清官情结”也成为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宋代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就是“清官情结”的具象化人物。

据《宋史卷三一六》记载,包拯“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也就是说包拯平素很少和人进行交往,更没有书信往来。由于“清官情结”作祟,后人把包拯加以神化和圣化,将其当成清官的楷模和廉政的表率,以显示他与其他官员的不同,供后世为官从政者们钦敬、仰慕和效仿。中国历史上可与包拯比肩的清官当属明代的海瑞。《明史·海瑞列传》载,明世宗四十五年二月,海瑞向嘉靖皇帝递上一封史无前例的奏疏。

在这封奏疏里,海瑞一面谨守人臣的本分,一面大骂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还用了好几个“陛下……过矣”,并且表示这些“过”都是可以改的,只要皇帝“一旦幡然悔悟”,“过”的改正也只是在“一振作间而已”。他在谏诤时就已经买了一口棺材,准备“待罪于朝”,这说明他清楚他的奏疏绝不会令皇帝“幡然悔悟”,更不会收到丝毫成效,他这么做的结果肯定是死路一条。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