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出来。中国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汉语文化语境的影评人。我们对电影的评论方式,大多是舶来欧美的。对电影好坏的价值评断标准,也都是欧美标准。很多影评人,出身便不是文艺理论方向上的,不过是娱记等等。汉语电影,有自己的文化语境,在一些评断标准上,应该用自己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照搬西方教条,是造成批评错位的。
在影评混子制造的对《私人订制》的批评中,我见到一条尤为显眼,说这种三段式、四段式的电影,乱七八糟,故意拼接,不符合电影审美风格。显然,这帮人,也不把《聊斋志异》当小说的,因为都是小段子拼接啊。
某位京城影评“大师”与我扯闲天,问我经常读谁。我说,读袁行霈、陈平原等诸君。他说不认识。我说,你读书少。他说,我豆瓣上标注的读过的书上千本呢。我只能呵呵了。半点中文文艺理论的批评方式都没学过,做了几天娱记便自称影评人的,不在少数。
影评人,应该有一个基本底线:收钱叫好,可以考虑,但收钱故意抹黑,就关乎道德了。冯小刚今天炮轰某些影评人,可是得罪了不少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