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社区 > 军事影视 > 正文 >

抗战剧已成科幻剧 误导国民历史观

2014-06-09 09:06:11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近些年来我国拍摄的抗日剧过度的传奇化、浪漫化与游戏化抗战剧不仅是对文化创作的亵渎,更将对下一代国民的历史观产生莫大的负面影响。请编剧、导演尊重历史事件、尊重历史人物。

部分抗日剧成科幻剧,身怀绝技、以一当百,飞刀敌炮火、徒手撕鬼子……

新的一年,抗战剧依然有增无减。有编剧直言,“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据统计,2012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2012年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

这一现象在佐证抗战剧“火爆”的同时,也折射出不少问题,如网友所说的,“抗日剧三宗罪: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事实上,这些问题都还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弊端在于抗日剧已经成为了消费的对象而非唤醒公众记忆和激发爱国热情的艺术。

且不说电视屏幕能否容纳下的问题,单就一个质量恐怕就足以让业内外诟病。要命的是,如果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再多的抗日剧意义何在呢?

为了出新出奇,胡编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观察可知,不少抗日剧的细节将残酷的战争进行了游戏化的处理,把严肃的抗战史变成了玩闹的把戏。除了一时的搞笑外,鲜有价值可言。有些抗日剧被拍成了科幻剧,主人公个个身怀绝技,能够以一当百,飞刀敌炮火、徒手撕鬼子,“雷人”剧情一拨接一拨,令观众大跌眼镜、倒吸凉气。由此,所谓的纪念和反思就被一种游戏狂欢所掩盖,电视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就在娱乐中被大大消解了。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