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的火炮,向来以数量多、型号统一、性能先进和保障快捷着称。遂行火力支援的16个炮兵营,火炮口径均在105毫米以上,基本统一为105 毫米和155毫米两种,还有203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南朝鲜炮兵是经美军一手建立和训练起来的,清一色美式装备。尽管在大口径火炮数量上较美军为少,但在 105毫米口径以下火炮的使用上颇具特色。在战役发起前,南朝鲜炮兵以团为单位,将60炮、81炮编组成营,统一指挥、集中使用,并且具有机动及时、射击 猛烈和火力密集的特点。
按照战役计划,敌野战炮兵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从8月份起,就开始加固工事、修建仓库、运送弹药、贮蓄物资,在攻击道路上修筑桥梁。运输量也骤然增大,超过了平时的1~2倍。
为了查明志愿军炮兵阵地和火力点,敌人还加强了情报侦察。敌炮兵部队的校正机在我前沿阵地和二线阵地频繁活动,以熟悉阵地情况。同时少量坦克在我方阵地前 活动,进行不规则的射击,引诱志愿军火力还击,企图达到暴露我火力的目的。此外,敌人进行了一系列试探性进攻和欺骗性演习活动,搜索部队也不时捕捉志愿军 哨兵,一些火炮还进行了试射。
到10月初,敌人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炮兵部队也进入了阵地。按美军惯例,进入阵地的各种火炮采取了多线、重点、纵深的配备原则。一线为60炮、81炮、 无后坐力炮和抵近的坦克炮,距离我前沿1000米以内,甚至300~400米。二线为机关炮和部分105毫米轻榴弹炮,并以单炮抵近射击,距我前沿 2000~3000米。战役后期敌人则大量使用T-38型多管火箭炮。三线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距我前沿3000~5000米。四线为155 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以及155毫米加农炮,距我前沿6000~8000米。炮兵阵地以营为群配置,营采取后三角分散配置;连阵地集中,多采取一线式或 梯次配置。
无独有偶的是,敌人的进攻即将发起,志愿军反击注字洞南山的战斗也将打响。由于注字洞南山位于上甘岭东北,从侧翼威胁到了我军安全,志愿军第15军决定,以担负上甘岭地区防御任务的第45师,于10月18日发起反击,拔掉这个“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