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正是联合国就克里米亚举行投票之前,中国态度最为关键(投票是形式,后边是行动):1、中国站在美国一边,共同实施对俄罗斯经济制裁,俄罗斯难以承受,终将屈服,美国重整旗鼓,再展雄风。中俄关系受损,狡兔死走狗烹-----俄罗斯完了,中国是下一个挨揍的。2、中国站在俄罗斯一边,违背中国“尊重它国领土完整”的一贯原则,自打耳光。引起众怒,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给美国制造抹黑中国的借口。3、中国弃权中立,最佳选择。下一步即不会参加美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也不损害中俄关系,又不授人以柄,自毁形象。(正像事实发生的那样)。
然而,中国的弃权票对美国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等于表明中国不会参与对俄制裁。从而导致美国对俄罗斯束手无策,吞下被俄罗斯阻击、打脸的苦果,美国失信于世界,威严扫地,只有衰落。(对于一个领导来说,威信很重要。)知道了联合国投票的意义----关乎美国国运,极端重要!美国怎么办?必须使出超常规手段逼迫中国就范----马航失联了。
四、元凶----美国军事、情报部门(幕后黑手是手眼通天的美国利益集团)美国总统有时就是个摆设。
五、马航失联事件中美国的目的:目的1、在关乎美国国家命运的重要关头,美国铤而走险,实施马航事件(美国战略部门把剧本早已编排好,待机实施)。对中国政府进行恫吓,期待中国屈服,站在美国一方。从而重整旗鼓、重振雄风。目的2、对中国的实力、勇气、意志进行战略试探,对中国实力进行评估,摸中国底牌,而后采取相应的对华政策。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否无奈调整自己的第一强国地位(心有不甘,无法战争解决)。目的3、对世界各国反应进行评估,确认中美双方的外交实力和世界影响力。
六、马航事件的策划:
飞机是马来西亚的,事发在马、越空域,飞机是美国生产的,乘客大部分是中国人。火候拿捏正好。开始就称“失联”,不是劫机,不是失事。“失联”可转化为劫机、失事,“复联”,也可永远“失联”。遣词造句相当高端、大气、上档次。可发展为多种可能性。整个事件必出自高人之手,经反复酝酿,左右推敲,多次推演,多个预案。事情实施的滴水不漏,全世界找不到,谁干的?此次事件既要引起中国注意,又似乎不是直接针对中国,毕竟是阴谋,一旦败露,世界哗然,甚至可能引起战争,风险极大。既要中国陪着“玩”,又不要“玩”过了火。
七、马航事件发生、发展中的一些细节:
1、飞机失联5个小时后通知中国,美国有足够时间处理飞机和乘客。
2、美国情报部门警告在场无关路人闭嘴(印度军方雷达坏了,当事人马来西亚吞吞吐吐,新加坡、泰国一言不发)。释放各种烟雾弹、假消息混淆视听。
3、中国洞若观火,对整个事件反应迅速,第一时间派出舰船飞机下南海,调集10卫星监视,查看。俄罗斯小弟越南热情洋溢来帮忙,开放领空给中国。
4、事态扩大:战场转到印度洋,中国增加卫星数量,增派舰船、飞机、人员扩大搜寻。美国抛出向北的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航线和向南的澳大利亚航线----试探中国的战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