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美军在此防御战斗中,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构造坦克防线,找到一种凭借钢铁和火力抗击我军的新型战法,这就是他们所称的“火海战术”。反过来,他们则称我军密集的步兵冲击队形为人海战术。
最后,人海战术和火海战术的具体情况。
人海战术的概念真正流行于八十年代的两伊战争。战争中,伊朗军队凭借其共和国卫队和青年学生的为真主打赢圣战的信念,的确以超出当年志愿军前赴后继的不畏死的劲头一波波,一群群地向伊拉克军队进行殊死冲击,即使伊拉克军队使用毒气也在所不顾。最让人痛心的是,由于巴列维国王被推翻,军队遭到大清洗,会指挥,能打仗的军人几乎损失殆尽。战争实际上是在一帮狂热分子不分青红皂白的瞎指挥下实施的。许多连枪不会开的青少年,通常身绑炸药,开着一个摩托车,直冲伊拉克军阵地。
在巴士拉近效的战斗中,由于战争已进入伊拉克领土,因此,伊拉克士兵作战十分勇敢,陆海空协同作战水平大大提高。因此,伊朗士兵的伤亡十分惨烈。一堆堆,一片片。中国的战地记者在他的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偶尔坐到一个土堆上,直觉得底下软乎乎的,低头一看,土堆边露出几个人指头。”
但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海战术呢?它实际上被称之为:步兵密集冲击战术。
步兵密集冲击战术就是指:冲击时,在一个营级作战单元中,构成多种密集的战斗队形,形成以班组为最小战斗单位的冲击布势,在步枪射程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形成最大的冲击力,在一瞬间要求以最多的士兵冲到敌前沿阵地,完成初期突破,尔后实施小范围的追歼战斗。
这种步兵密集冲击战斗队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战争初期。当时,拿破仑率先发明了纵队冲击战斗队形,摈弃了传统的横队冲击队形。纵队冲击队形既保留了横队冲击队形展开正面宽、后续冲击力大的优点,改进了横队冲击力不能持久的缺点。结果使法国军队一般能够保证突破对方横队排列的防御队形。由此,法军在战争前期基本能够打垮反法同盟。但到后期,敌方也学会了他的发明,法军已不占优势。从而导致滑铁卢战役中法军刚刚突破英军阵地,但在英军预备队的反击下,又不得不退回原出发阵地的结果。最后,即使拿破仑将他最精锐的近卫军投入战斗,也无济于事。
步兵密集冲击战斗队形最高阶段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军队排着密集整齐的战斗队形,前面敲着军鼓,开始接敌,当距离敌战斗队形约百米时,尔后成为散兵队形一齐向前冲击。但苏联红军又将这一队形进一步发展了。在苏联国内战争时,红军士兵并非正规军人,因此,他们按照指挥员的命令,既想排列整齐,但因躲避炮火和子弹又不得不一会儿爬下,一会儿起立,结果形成一个大致保持队形,但却不好看的新型战斗队形——纵队散兵队形。这就是现代步兵密集战斗队形的开始。
这种队形的诞生是有其物质基础的。但主要是由于战场火力并不十分强大,而且射程较近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同一目标,形成超越对方的火力和战斗威力,就必须在人数上追求数量多。
中国人民志愿军其实所使用的是较之大大改进的步兵密集冲击队形。这个队形就是:以班组为单位,相隔一定距离,这个距离要求就是一颗迫击炮炮弹不能同时炸倒两个班或组来确定的。这就形成小密集、大分散的战斗队形。
但是,这种队形在对付火力和战斗力明显低于美军的国民党军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双方基本上是地面战斗,而且多为近距离战斗。
但对美军却不行了。其火力指数要远远超过国民党军。
但朝鲜战争前期,尤其是五次战役中,我军并未能很好地加以改进,因而作战时伤亡较大。只有第五次战役后期,我军在机动防御阶段,才最终确定了前轻后重,前重后轻的防御战斗配置原则。即,兵力配备上,前面少后面多;火器配置上,前面多,后面少。
而火海战术除了为对付人海战术外,还有一层意思,这就是:
美军通常在白天与我军大打特打,一是破坏我军休息;二是可以充分发挥空中优势;三是尽可能地杀伤我军有生力量;四是可以充分利用敌机械化运动速度快,回防速度也快的特长,能够做到以逸待劳。
举一例,仗从第三次战役开始,美伪军一触即溃,前沿仅留少量部队实施阻滞作战,部队则迅速后撤至战线后方三十五公里处,重新建立防线。它为什么要撤至三十五公里的地方呢?我们知道,美军多为机械化、摩托化行军,三十五公里的路程在我军无制空权的情况下,最多需要二个多小时。美军撤至预定地域后,部队马上转入防御,构筑工事。此次我志愿军基本解决前沿战斗,大部队正在追击途中。但在朝鲜多山的地形上运动,又要防备美军战机轰炸,又要小休息。完成这三十五公里的行程约需九至十个小时。也就是说,到达美军防御前沿时,大部队已是人困马乏。但此时,美军已构筑工事完毕,且已完成火力配系的组织,部队已处于以逸待劳的战斗状态。我军此时攻击,必然遭受重大伤亡。瞧,这机动距离的计算,李奇微计算的多么好。而李奇微也正是从砥平里战斗中看出这一点。因此,砥平里战斗的失利既有它偶然的一面,又有它必然的一面。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当志愿军打到三七线,彭总感到美军主力尚未被歼,而金日成和苏联顾问要求他继续追击时,彭老总断然拒绝是非常有其道理的。其中的道理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