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兵轮所用之炮,如格林、克虏伯等,一艘必有数种。此炮之弹或误入他炮,则必不能开放;重新取易,愈觉劳费,迟误稽延,多由于此。陆营士兵,或持毛瑟,或持林明敦,或持快利等枪,临阵往往有枪与弹不合之弊。”——清 朱照 《上张香涛制府条陈平倭事宜书》
1894年清朝与日本的甲午之战失败,其原因何在,直至今日,众说纷纭。其实,对于一场战争的成败,除了对大背景大环境的分析,技术因素往往也是最重要的。要承认,打仗是个技术活。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师的炮弹里掺沙子的故事,除了引发对军火质量和军火采购者的怀疑之外,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军事装备的技术问题。早在当时,甲午战争前后,就已经有清朝人从技术角度分析战争。
笔者在宗泽亚先生的《清日战争》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材料,晚清一位安徽籍的禀生,名叫朱照,他给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谈了自己对清朝军火装备的看法。朱照对军备的看法很专业,他说清朝采购军火很紊乱,往往弹药和枪炮不配套,更要命的是,这些不配套的弹药和枪炮混放在一起。例如北洋水师等海军的军舰上,有德产的克虏伯、美产的格林机关炮等各类大炮和炮弹,但如果格林炮弹放入克虏伯炮的炮膛,炮就打不开,延误战机,在千钧一发的战场上如果闹这种乌龙,其后果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