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山战役爆发于1952年10月6日至14日,志愿军38军114师2个团、112师1个团、113师1个团共15000余人与南韩第9师28团、29团、30团、51团持续9天胶着大战,在占领白马山阵地后,经过多日鏖战后撤出白马山。此役,白马山24次易手而韩军第9师不后退,守住了白马山战略要地。为此,韩国军史大书特写,称此役“靠自身的力量,以一个师的兵力对抗全部换装苏式武器的”王牌38军的全力进攻,又称“此次战役造成中国伤亡15800人,自伤不到3600人”。
该师的徽章也从此改为白马图案,师长金钟五一役成名,官至韩国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兼陆军参谋总长及戒严司令部司令;该师参谋长朴正熙在后来更是仕途得意,当上了韩国总统。然而,在中国军队的战史中,却几乎找不到此战的痕迹,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军方才羞羞答答地承认,此役“英勇无敌的王牌万岁军”虽大量杀伤南韩军有生力量,但反击281.2高地失利,反击394.8高地久战不决,未能巩固已夺取的阵地,在付出了伤亡6700余人的代价后,不得不退出曾经到手的白马山。
白马山战役后,虽然38军军长江拥辉向志愿军总部承担了此战不利的责任,并在集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但江拥辉在此役中的指挥还是可圈可点,足见这员“虎将”的勇敢、沉着、机智和冷静。
打还是不打
白马山位于铁原西北10公里的药山洞地区,由西北走向东南,长约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为主的山岭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这也是韩军第9师据守的主阵地,与第38军项里北山阵地相对峙。山顶树林茂密,山下有驿谷川。山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铁原平原,南面是经高台山和宝盖岭通往汉城的联合国军主要军事补给线,可直达联合国军的重要兵站基地铁原。由于该高地山势形同卧马,故得名“白马山”。白马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注定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焦点。
对于联合国军来说,白马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丢失了这个高地,美第9军就只能撤到驿川谷以南的另一个高地上,而且将无法利用这片地区的交通网。相反,中朝军队的进攻和侦察活动却能更进一步地向联合国军防御纵深渗透和发展。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军在这块不起眼儿的山头上花费了很大功夫,特别是1951年秋季攻势,联合国军从第42军手中重新夺回阵地后,便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坑道和钢筋混凝土地堡群,埋设地雷、设置障碍,拉起了一道道铁丝网,再加之美军飞机、坦克和后方的强大炮火支援,使第42军在反击时吃了大亏,付出伤亡423人的代价,仅歼敌30余人,韩军自诩白马山是“钢铁阵地”。
38军和42军换防后,志愿军总部把眼睛瞄向了白马山,不要说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就是42军在白马山“栽了跟头”,面子也要找回来。这回负责夺取白马山的可是王牌38军,素以打硬仗、恶仗着称的“万岁军”,不仅是四野的三大主力之一,也是号称“天下第一纵”和“林彪的三只虎”之一;它的老底子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三军团的一部,是彭德怀亲手培育的富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而且又刚刚更换了苏式装备。新任38军军长的江拥辉更是一位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指挥员,号称“常胜战将”、“虎将”,35岁就升任王牌军军长,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第二次战役他参与领导38军,亲自督战,全歼南韩第7师,接着又亲率113师“边走边打”,先是将联合国军土耳其旅打得只剩下两个连,后又全歼美第2师。闻知战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喜不自禁,亲自在嘉奖电文里加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138军万岁!”。这就是38军“万岁军”称号的由来。
于是,志愿军总部的命令到了38军,“为配合支援部队换防前的作战,及粉碎敌人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与提高部队的作战经验,决定第38军向39418、281.2两高地据守之敌进行战术性反击,并在反击中杀伤敌人5000人以上,而后争取占领并巩固之”。这可是江拥辉接任军长后的“当头炮”,规模又比较大,所以38军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视,准备也很充分。参战部队第114师提前6周就开始进行战前练兵,担任突击394.8高地的第340团和突击281.2高地的第339团的官兵们都憋足了劲儿,这回诸兵种协同作战,一定要打出个样儿来,给祖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一个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