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在两伊战争行将结束之际,一支由伊拉克境内出击的部队快速越过边界,攻入了伊朗西部的巴赫塔兰省(现更名为克尔曼沙汗)。很少有人知道,这支部队中的很多士兵都是伊朗人,而这次行动本身也是由伊朗人策划的。这些伊朗人都属于同一个武装组织——伊朗民族解放军。
作战背景
1965年9月,一群伊朗左翼大学生创建一个名为伊朗人民圣战者的政治组织。由于该组织在推翻巴列维国王的统治方面与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相一致,两者在巴列维时期结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然而,在巴列维倒台后,这种松散的联盟很快就破裂了。
1981年6月,该组织发起一次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却遭到武力镇压。该组织随即决定对霍梅尼政权展开军事斗争。组织领导人马苏德·拉贾维也将总部迁至巴黎,准备和霍梅尼政权进行公开对抗。在两伊战争初期,该组织的主要活动是在伊朗国内制造停工、骚乱,同时也对孤立的伊朗军队据点、电站和警察哨所进行小规模袭击。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样的小打小闹只能是隔靴搔痒。
1986年,由于受到伊朗的政治压力,法国政府开始限制该组织在法国的活动。在这种局面下,该组织很快就和伊拉克结成了同盟。对萨达姆·侯塞因来说,伊朗政府的敌人就是他的朋友。他下令在伊拉克为该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基地,资助他们在伊朗实施破坏活动。
1987年6月,该组织正式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伊朗民族解放军,并很快展开针对伊朗的作战行动。1988年3月和6月,该组织先后发动名为“耀日”和“四十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占领了大片伊朗领土,并缴获价值近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第598号决议,准备停火。为了抓住最后的机会打击霍梅尼政权,该组织决定在停火生效前发动一次全力进攻,伊拉克也表示支持。这次攻势代号“永恒之光”。
作战经过
1988年7月25日15时30分,“永恒之光”行动正式展开。伊朗民族解放军号称投入兵力达到35个旅。不过外界一般认为,该组织的实际兵力不超过1.5万人,参战的许多部队其实是打着该组织名号的伊拉克正规军。
五路进攻正式展开
这些部队分成5路越过两伊边界,进入伊朗巴赫塔兰省西部地区。他们首先在盖尔-达沃德隘口击败了装备有坦克、野战炮和多管火箭炮的伊朗守军,接着又乘势夺占了30千米长的帕塔其隘口及其周围的制高点。占领了多个弹药库和军需物资仓库。
随后,在从盖尔-达沃德到克雷恩德之间地段上,民族解放军同伊朗革命卫队、巴斯杰民兵、宪兵和陆军部队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交战,伊朗的反击都被击退,伤亡数千人,并损失百余辆战斗车辆。19时许,民族解放军占领了克雷恩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