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军工科技 > 正文 >

中航创难变形材料成纪录 服务武器换代

2014-06-07 16:42:13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高温合金、钛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等多种难变形材料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中航工业宏远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相继研制出大型钛合金...

  报道援引北京的中国国防分析人士的话称,除了规模扩大以外,此次展览会从若干方面证明了中国国防技术企业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在过去6到10年里的进步。

  ——中国参展商对外国参展商的比例上升,而且曾经几乎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对于武器设计至关重要的若干技术和元件如今都在中国设计和生产。两个显著的例子是用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微电子机械系统部件,和在许多武器上用来载入瞄准数据和任务概述算法的大容量固态数据存储驱动器。

  ——中国公司正在较小无人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方面追赶西方公司,有些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同行。在中国,这些飞行器既为人民解放军所用,也用于监视和人群控制。在这些平台的设计取得进步的同时,安装在这些平台上的光电感应器和数据传输系统也在同步改良。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不断开发更小、更轻、有更多功能的新一代舰载控制站,如本届CIDEX上展出的最新型的C-02。“有了这些新式工作站,舰桥工作人员现在能以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的任务。”一名公司代表告诉《简氏防务周刊》记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最年轻的国有军工集团之一,它把设计研究所和生产中心与一个贸易公司结合起来,后者负责出口集团内所有公司的产品。该集团公司不断研制生产多种多样强大的雷达、电子战对抗系统、导弹预警系统、防空和C4ISR系统,其中许多专供出口市场而不仅仅是供应国内军方订单。

  报道援引驻北京的一名西方外交官的话说:“中国的武器设计发展不断表明,他们不仅在学习如何成为与其他国家势均力敌的竞争者,而且他们的工业也变得更加擅长生产那些武器系统的‘基础组件’——你在CIDEX上看到的东西就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研究变体空天飞艇 突破瓶颈领先发达国家

  在诸多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的同时,一些中国的科学家们并非只在观望或者跟风,而是不墨守成规,寻找他国项目停滞不前甚至以失败告终的深层原因,从探索和建立与众不同的基础科学理论入手,大胆创新另辟蹊径。

  过往各类平流层飞艇方案难以化解或绕开的结构矛盾,大多是因为需要对抗但又无法对抗大气压力而引发。2000年,珠海新概念航空航天器有限公司[New Concept Aircraft (Zhuhai) Co., Ltd. 以下简称“珠海NCA”]的李晓阳博士,在多年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变体空天飞艇的创新科学理论及其实现技术,并于2005年先后获得中国和美国授予的变体空天飞艇(Transformable Airship)发明专利权。李晓阳发现,在人类现阶段科技能力条件下,巧妙利用而不是对抗大气压力,才是能否真正实现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的关键所在,与众不同的变体飞艇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而创造的。

  与历史上通过改变重量来调节净静升力的各类硬式、软式和半硬式飞艇基本原理不同,李晓阳的变体飞艇是通过自适或可控改变其容积来调节净静升力,这个基本原理上的全新创造,能够化解种种相互制约、阻碍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进程的技术难点。简单来说,变体飞艇是通过现有科技条件下可行的技术方法,借助大气压力使飞艇能够实现自适或可控的数十倍容积变化,利用而不是对抗大气压力,改变其净静升力和垂直向的运动,变体过程中能保持可操纵性和动升力,从而实现从地面到临近空间的三维全向可控飞行或定点悬浮。

  变体飞艇突破了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必须面对的多项技术瓶颈,例如:变体飞艇利用了大气压强这个取之不尽的能源,巧妙的变体结构能够根据各个高度的大气压力,利用微压差致动来自动增大或缩小艇体体积而浮力相对不变,其变容积艇壳和轻质气体仓都无需承受压力,因此其合成艇体的总面密度极低。业内人士知道,对于作业环境周边空气密度极低的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来说,艇体总面密度的大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基于“改变重量来调节净静升力”飞艇原理的各类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因其艇体需要保形和承受各高度的大气压力而必须采用高密度的嚢体材料,加大嚢体材料密度又因自重增大而必须加大容积,如此恶性循环……这种状况,正是导致上述各国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项目中途而废的关键原因之一。

  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和范围,变体式空天飞艇分为径向变体和纵向变体两大类型。可以说,变体式空天飞艇从根本上改变了飞艇的基本原理、构造和技术方法,开辟了人类征服临近空间的一条全新道路。

  变体式空天飞艇的具体研制过程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没有先前的技术可以借鉴,因此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创造和反复研究试验,直到得出最佳方案。巨大的工作量难不倒珠海NCA的科技人员,但这项很“烧钱”的工作却经常令大家发愁。

  与美、日平流层飞艇单个项目有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国家经费支持不同,李晓阳研制变体飞艇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自筹,通过办企业,创造和制造各种航空航天科普科教器材销往世界各地来筹集科研经费。李晓阳经常不得不放下手头的科研,转战生产制造和国际商务,足迹遍布世界。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94届工学博士告诉记者:“我和我的团队用这种模式来支撑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创新,已经整整18年,这种模式的唯一遗憾是会拖延科研进程。”“我们并非要争什么‘世界第一’,既然我们选择了以科技工作为毕生事业,应当做一些有所创造和有利于人类科技进步的事,在平凡的劳动中找到快乐,才是支持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李晓阳说。

  中国航天芯片获突破 火箭“大脑”将更智能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