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变身QF-16——价值大
与专门设计制造的靶机相比,用退役战机改装无人靶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省去设计生产中的研究论证、试验鉴定等复杂环节,生产周期短、交付快、风险小、成本低、平台现成、改装技术成熟……据悉,此次6架退役F-16战机改装成高性能无人靶机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花费仅6970万美元,既便宜又快捷。
除了设计和成本因素,退役战机改装无人靶机的更大好处在于能使各种武器的测试、部队的训练更接近真实。改装后的QF-16靶机的外形尺寸、雷达和红外特征,以及航程、高度、速度、机动过载等飞行性能,都与原型机F-16基本一致。用这样的靶机组织试验训练,将使通过考核的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更符合实战要求,飞行员的意志品质和技战术能力更适应实战环境。
较之过去的无人靶机,QF-16靶机可像F-16战机一样挂载多种武器,模拟战斗机不同的作战状态。它能释放红外、箔条被动干扰或进行雷达主动干扰,甚至能突破有人驾驶时飞行员生理极限的制约,进行更大过载机动,设置更复杂的、更严格的试验训练环境。
对美空军而言,研制QF-16还是一项着眼未来作战需求的举措。目前,第四代战斗机普遍成为各国空军主战装备,有些国家甚至开始向第五代迈进。当美军逐步从阿富汗、伊拉克反恐战场上抽身后,其设想的未来作战对手将不再是在地面躲藏的恐怖分子,而是装备了“四代机”的强大空军。因此,将同是“四代机”的F-16改作“陪练”,对美空军的试验训练无疑具有较高价值。
不仅如此,美空军甚至已开始琢磨对抗第五代战斗机的方法。有报道称,2009年底,美国首架F-35战斗机已“退休”并转移至某空军基地,未来也将被改作靶机。
靶机“逆袭”当战机——待观察
QF-16实现无人驾驶首飞后,有报道推测该机可能成功“逆袭”为战机。比如,发展为执行高危险战场监视、侦察任务的无人侦察机,改装成自杀式攻击机,或者是用于佯攻吸引敌人火力的诱饵机,等等。
从技术上看,这些预想完全可能实现,世界上也有过先例:伊拉克战争中,英军曾在一座伊拉克机库中发现12架L-29教练机的改装机,并推测其可能是自杀式无人攻击机。
对空军实力较弱的国家来说,这样使用靶机也不失巧妙。但对于空中力量相对强大的美国来说,这样做却并无太大必要。
首先,F-16自装备美空军起已有30多年,改装成QF-16的战机已退役达15年之久,长年风吹日晒和缺乏维护,其机体已严重老化,重新应用于实战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其次,在未来的“隐形”空战中,让雷达和红外特征明显,缺乏隐身能力的QF-16重新入役,无疑是在为对手生产“活靶子”。这种情况下,且不说对其改造,就算是实现大量前沿部署,都需要配套大量设施,增加更多成本,这与项目的初衷可谓背道而驰。
有军事专家就曾说,相比大多数能以简易方式甚至单兵手托起飞的无人机,实在看不出在实战中部署对机场条件、外场保障和维护保养能力要求很高的QF-16还有何意义。
事实也是如此。美空军曾在2008年成功用QF-4无人靶机发射空地导弹并击中目标,但QF-4最终并未成为无人攻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