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86年停产为止共生产375架,其中贵州飞机制造厂生产了约100架。1991年6月,中国空军发现歼-7Ⅱ型后机身因发动机温度影响受损,引发大规模停飞,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原成都飞机制造厂)经过半年针对性试飞,摸清了问题所在,并于1992年1月到5月期间派员到海空军对服役中的歼-7Ⅱ型进行维修,让飞机回复正常使用。而1992年之后生产的歼-7系列也作了同样改进,之后再也没发生周类事件。
歼7II
中国从1982年开始跟以色列谈判引进怪蛇-3型红外线导引导弹,很快就达成生产许可协议共引进全套生产技术,国产型被称为霹雳8型。1983年8月2日,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歼-7II型改装霹雳8型导弹的任务,1984年3月完成改进设计,1985年3月首架改装型试飞成功,1985年9月9日通过技术监定,被命名为歼-7IIH型,后来又改称歼-7H型。由于霹雳8型导弹(120KG)比原本的霹雳2型导弹(75KG)重,需要在机头增加配重。歼-7ⅡH型使用的GJ3-D通用武器挂梁可以同时使用霹雳2型、霹雳5乙型(仿制自美国的AIM-9D型导弹)和霹雳8型导弹,还首次加装箔条/热焰弹投放器。1986年2月歼-7ⅡH型开始装备部队,到1993年停产为止共生产221架。另外中国海军装备的版本称为歼-7HH型,主要为应付高盐分环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1978年中国政府认为航空工业的发展速度过慢,决定引进外国技术,后来促成引进西方航电改良而成的歼-7M、和仿制全型侯型MiG-21MF型的歼-7Ⅲ型两个型号的发展。
歼-7B/M型
1978年11月中国政府派出专家代表团到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访问、参观和考察,并与有关外国厂商进行了商谈。代表团回国后,认为整机引进价格太高、难以负担,而歼-7、歼8电子火控设备是弱点,如果只是引进技术,则花钱不多之余,又可以改善飞机的作战能力。于是1979年着手与英国马可尼、史密斯、费伦蒂三家公司商谈歼-7、歼8火控系统和无线电通讯系列的引进安装问题。1979年3月至1980年6月,中国于英国马可尼公司经过十轮会谈后,签订了改装歼-7的合约,并决定进口抬头显示器、静止变流器、雷达测距器、大气数量电脑、通讯电台和照相枪共6项设备,另外又跟史密斯公司进口124套雷达高达计,共购买124套设备用于改装100架歼-7(双方合约包含7项电子系统对中国作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