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了20毫米ShVAK机炮的伊-16-17型
早在1937年,苏联就意识到了战争的迫近,因而向飞机制造厂的设计师们提出了一项要求,即开发兼具远程轰炸机的航程和小型轰炸机的使用灵活性的打击武器。于是设计师们就想到了挂载,只不过这次挂载的不是炸弹或火箭,而是战斗机!在4发的图波列夫TB-3重型轰炸机的两翼下挂载2架SPB(高速俯冲轰炸机)。
SPB其实就是伊-16战斗机的变型。中央设计局对伊-16进行了改装,以7.62毫米ShKAS机枪替换安装在机翼内的20毫米机炮,从而减轻了重量,在两翼下各安装一个炸弹架,挂载250公斤炸弹;还在机上增加了俯冲减速板。改造后的飞机正式命名为TsKB-29。
这种组合将TB-3的航程和伊-16的速度巧妙地结合起来。在飞行阶段,伊-16从TB-3的油箱中获得燃料,双方在敌军防空火力圈以外分离,TB-3立刻返航,而以-16依靠自身燃料进行突袭,投弹后尽量不与敌机纠缠而迅速逃逸。经过一系列飞行/投弹试验后,SPB正式投产并装备部队由于这个组合完全立足于现有装备,所谓的“投产”就是在前线将12架伊-16和6架TB-3按照试验机的样式组合而已。
1941年8月1日夜间,苏军首次对罗马尼亚海港康斯通尼加的岸上设施实施轰炸。2架TsKB-29在黑海上空4000米处脱离母机,投弹后顺利返航,但并没有给敌军造成什么重大损失。次日,又有3架TsKB-29实施第二次夜间轰炸,这次攻击目标为停泊在港口内的德军军舰。不幸的是,由于当夜能见度很高,投弹后即被德军巡逻的Bf109F战斗机发现并追击,2架SPB被击落。
8月3日,苏军又组织了第三次攻击,轰炸康斯通尼加的炼油厂,依然采用夜间出击。这次行动极为顺利,虽然4架SPB全部受损,但都击中了输油管线并顺利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