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黄绍竑穷于应战,用兵分散。在东回、柏井之战中,后方匆匆赶来的川军41军无不是到一团上一团,到一营上一营,这样黄绍竑将川军肢解成若干无头小股,令其盲目进入战地,待集团军总部到达时,第41军已经消耗大半。这种战法如同向决堤的洪水中一把一把投沙子,不仅没有形成整体有效的战斗力,而且被迅速的吞噬,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兵力。
第四,阎锡山不仅疏于战备,而且一味主张对敌采取正面堵击的打法。本来士兵匆忙应战就处于被动地位,又一味打阵地战,没能灵活出击,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士兵只能疲于奔波堵漏,分散兵力。除关沟之战外,基本都处于正面被动挨打地位。
第五,地理不熟。除少数晋绥军外,各路主战军队都是长途赶来,地理不熟悉,以至于疏忽到石关门都没有布防。在关沟战役中,匆匆赶来的38军教导团李振西部在进入关沟战斗后便倾力出击,无果。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因不熟悉地形而指挥有误。得悉关沟狭长,敌重武器难以发挥作用,我军宜集中近战武器歼敌,才改用机枪突击队突击,获胜。在石门关,八路军117团初到七亘,地理不清,遇敌人夜袭而战败。当然所有这些地理不熟的情况,皆因战备不充分而引起。
可以看出,准备不充分,指挥出差错是此次战役失败如此之快的最主要原因。
2.指挥欠统一,作战不协调
此次参战的部队成分复杂,战斗力也参差不齐。参战的部队有中央军的曾万钟部、孙连仲部(冯玉祥旧部,后投靠蒋介石)、冯钦哉部(冯玉祥旧部,反对杨虎城而投靠蒋介石);西北军赵寿山部和李振西部;川军孙震部;八路军陈赓部;阎锡山晋绥军等五大块。其中西北军38军赵寿山部和李振西部战斗力最强,孙连仲部也较强。川军士气高涨,但因装备落后,战斗力较弱。总指挥黄绍竑本属桂系一派,对这些不同来历的军队难以驾驭。根据黄绍竑回忆,刚一开始“我要无线电台向冯钦哉取得联系,但一直到娘子关失败都未联络上,原来他没有将电台架起来”,“我想冯钦哉所以如此,就是要避开上级赋予他的任务”。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不归他管辖调遣。原本互不统属的军队一起作战的协调性就差了很多。战初,赵寿山根本不知道自己右翼有无友军、友军是谁,造成了赵寿山师与曾万钟军接合处的旧关失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