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的失败,国家层面的责任无疑由封建没落的清王朝政权来负,但是,战场上作战失败的直接责任必须要由战场指挥者来负。很久以来,历史上对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目前说法最多的就是被“妖魔化”了的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和李鸿章“避战保船”的错误指挥。但是,这样的观点忽略了一个作战背景,就是当时作战双方的装备技术水平和主战舰艇的实力相当,中国舰艇的战斗力并不比日本的差,应该说中日海军是处于一个数量级的,并没有“代差”。“君是坏君,臣是好臣”,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为战场指挥不力开脱责任的意思。无论怎么说,直接参战的各舰管带、总兵、提督都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如果说,他们没有责任,就如同银行的钱被抢劫,保安没有责任一样,因为保安可能会说,老板不让自己抓劫匪。无论保安怎样解释,银行的钱被抢保安都是第一责任人。因此,无论如何,中国海洋权益的丧失,海军指挥官都是第一责任人。
资料图:致远舰官兵合影(左四站立者为邓世昌)
首先,从黄海海战的作战指挥角度看。海军提督丁汝昌开战初即负重伤,其后续指挥主要由与丁提督同在“定远舰”上的右翼总兵刘步蟾指挥。也就是说,作战准备时制订作战方案的是丁而作战实施阶段的指挥是刘,最高指挥者的更换是兵家之大忌。再从中日双方的接战队形来看,日本是纵队,清军是人字队。刘步蟾是留学英国并且在海上航行多年的海军专家,不可能不知道丁提督在接敌队形上就先失一分,他接手指挥后,应该及时在动态中对作战队形进行调整。如果说丁是陆军出身,对海军作战研究得还不是很透的话,那么刘总兵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似乎不应该。
即便清军不改变队形,仍用人字队,那么如何集中火力打歼灭战也应该是舰队指挥官所掌握的。英国最伟大的舰长,纳尔逊担任舰队司令时曾对他的舰长们说,当打仗开始后,肯定会出现混乱的情形,要求他们向旗舰靠拢,旗舰的炮口指向,通常就是打击的主要目标,集中所有的可能集中的火力击沉1个目标后,再转火攻击其它的目标。笔者想,如果清军知道这一原则,将所有的炮火对准旗舰炮口指向的目标射击,对敌实施编队集火齐射,肯定会有击沉敌舰的战果,而不会是击沉敌舰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