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军事天地 > 武器库 > 正文 >

歼-5的介绍

2014-06-07 15:50:14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歼-5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制造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仿制前苏联米格-17),也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 沈阳飞机公司于1955年初开始试制歼-5。

  机翼为后掠式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范围为±18度。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1型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1型37毫米机炮。装弹量为200发。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弹种包括航23-1杀燃、航23-1杀燃曳光、航23-1穿燃、航23-1训练自炸弹。37-1型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1954年开始研制,开始时因考虑到该炮性能落后、苏联已有后继型号,故仅计划少量生产以避免浪费,后来因为歼-5需求量增加,最终生产了236门后于1959年停产。机翼下可挂两枚100-250千克的炸弹。

  屡建战功

  歼-5屡建战功,1958年7月至10月击落来犯的2架F-84G和6架F-86F,其他战例无数。有趣的是越战期间的1956年4月,四架F-4入侵海南岛我方领空,中国空军歼-5在拦截期间,F-4匆忙发射AIM-7“麻雀”导弹,不料歼-5拐弯半径小得以逃脱,脱靶的AIM-7竟然飞向远方的一架F-4,将其击落。

  歼-5为中国空军开拓了喷气战斗机的先河,打下了中国空军驾驭喷气战斗机的基础。到2000年所有歼-5已经退出现役。1958年9月,中国空军歼-5编队与台湾空军24架F-86编队在浙江温州地区上空遭遇,空军飞行员王自重因掉队被其中12架F-86围困。王自重单机击落敌两架F-86后,被F-86携带的AIM-9“响尾蛇”导弹击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战中空空导弹取得的战绩。但当天F-86发射的AIM-9中有一发未爆炸,坠落后被我军民发现。这枚AIM-9被送往苏联,苏联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K-13(AA-2)空空导弹,中国的进口仿制品即霹雳-2空空导弹。

  “歼5”起飞:国产歼击机的艰难起步

  一次严峻的考验“中0101”

  1951年7月,根据中苏双方签订的苏联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的协议,苏联航空工业专家组来到中国。

  1951年8月9日,航空工业局向中央报告了《航空工业建设计划的初步意见》,主要内容是在3至5年内完成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拟将南昌、株洲航空修理厂分别建成活塞式教练机制造厂及发动机制造厂,将沈阳航空修理厂分别建成喷气式飞机制造厂及其发动机制造厂,将哈尔滨航空修理厂分别建成轻型轰炸机制造厂及发动机制造厂。中国航空工业便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在苏联的帮助下,一批现代化航空工厂在废墟上拔地而起。

  1953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执行,航空工厂按照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提出的“先修理、后制造、再行设计”的方针,从修理结构简单的螺旋桨飞机入手,然后过渡到修理喷气式飞机,进而很快就进入到自行制造喷气式战斗机阶段。

  10月24日,航空工业管理局拟定了沈阳国营112厂扩建为MNΓ-15喷气式飞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其中明确了要在1957年之前,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飞机的制造厂,并完成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试制任务,从而实现由飞机修理到飞机制造的历史性跨越。

  按航空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仿制的第一种飞机是MNΓ-15喷气式歼击机。由于在抗美援朝期间,112厂前后共修理过苏制喷气式歼击机202架,已经初步掌握了部分MNΓ型系列飞机的结构和特点,这就给试制喷气式歼击机创造了有力条件。

  但是,MNΓ-15喷气式歼击机已属于落后机型,即便是试制成功也将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中国防空作战的需要。苏联政府出于整体战略考虑,便于1954年10月,建议中国停止试制MNΓ-15歼击机,改为试制更先进的MNΓ-17Φ歼击机。这当然是好事,不过也将打乱我们原有的引进计划,并直接影响到整个试制飞机的进度。周恩来总理对改变引进计划问题非常重视,当即电示我驻苏联大使馆,与苏联政府紧急磋商引进MNΓ-17Φ歼击机的计划的细节,并就缩短试制的时间问题提出我方的要求。当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所以引进MNΓ-17Φ歼击机计划谈得很顺利。

  11月25日,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移交MNΓ-17Φ歼击机的制造特许权。与此同时,二机部四局正式向112厂下达了试制MNΓ-17Φ歼击机的命令,并要求于1956年10月1日前试制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MNΓ-17Φ歼击机,在当时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并能执行多种任务的跨音速新型战斗机。无论是飞机性能还是作战性能,都堪称是世界最先进的作战平台之一。

  正因为MNΓ-17Φ歼击机的优越性能是靠先进技术作支撑的,所以也就增加了仿制的难度。能否在短时间内制造出技术含量如此高的飞机,这对中国刚起步的航空工业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赴苏考察波折

  为加速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进程,党中央不仅调集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集中用于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同时抽调大批具有很强领导能力的干部充实到这些重点项目的骨干企业。112厂厂长牛荫冠就是其中之一。他先是被中央从江西省副省长的岗位上调至331厂担任厂长,不久又调至112厂任厂长。他鲜明地提出:要集中一切力量试制出MNΓ-17Φ飞机。在第一次党委会上,他说:“中央派我来的目的,就是要抓紧出飞机,为祖国争光。前人没干的事,我们干!”

  为此,112厂选派了由熊焰、王新、叶正大、庄树山、孟勤功、章华、易志斌等7人组成的考察组,前往苏联共青城126厂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按协议如期出国赴苏考察,按原定计划考察组主要是到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生产线,考察和学习MNΓ-17Φ飞机生产技术和工艺,以及生产现场管理经验。可是当他们到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一看,实际情况完全出乎考察组的意料。

  苏联从战略竞争考虑,加快了战斗机的更新换代的进程,所有型号的MNΓ-17飞机都已停产,生产线上正在生产的是性能更加先进的MNΓ-19飞机,并开始向超两倍音速的MNΓ-21飞机过渡进行前期生产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了解MNΓ-17Φ飞机的生产全过程无疑是困难的。考察组一致认为,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归。经与苏方协商,考察组改为通过MNΓ-19飞机的生产线,了解和掌握喷气式飞机研制的全过程。

  为了尽快了解和掌握新型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和生产全过程,考察组进行合理分工,分散到生产线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考察学习。起初,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对中国考察组十分重视,在126厂总工程师的直接安排下,考察组成员分批分期到全厂各车间、各部门参观学习。甚至还让考察组成员参加厂里的生产会议,即使会上研究的事项涉及到MNΓ-19飞机和MNΓ-21飞机的机密,但苏联同志也不回避中国考察组的同志,无论是相互交往还是工作氛围,苏方都对我们表现得十分友好。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