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群英论见 > 网友投稿 > 正文 >

是什么导致刘少奇悲惨结局?

2014-06-05 17:18:58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标志发动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通知》中最后一段被视为画龙点睛、也是最为要害的文字...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标志发动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通知》中最后一段被视为画龙点睛、也是最为要害的文字,出自毛泽东的手笔,其中指称“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正是从这段文字,使刘少奇敏锐而不无栗惧地感到了毛泽东的权力图谋,感到自己要挨整了。

  这种感觉来自于刘少奇与毛泽东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矛盾斗争、尤其是1962年以来与毛尖锐冲突所形成的本能反应,同时也来自于权力中人特有的政治敏感与判断。几十年党内激烈斗争中脱颖而出的经历,会议期间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被捆绑打成反党集团并受到的激烈批判,以及会场外邓拓和田家英与此不无关联的相继自杀,这一切都在告诉刘少奇,此次运动来势凶猛,有别于以往的任何一次运动,毛泽东此回绝对来者不善,自己恐是大难临头,凶多吉少。

  面对整肃来临,政治生命岌岌可危,刘少奇是怎样的反应,人们已不得而知。但根据政治历史常识,不难推断,他有着三种可能的因应选择:一、挺胸而出,对《五·一六通知》说不;二、主动辞职,避其锋芒;三、逆来顺受,侥幸涉险过关。从政治家政治作为和历史评价的角度,三种选择的排序依次为上策、中策和下策。

  人们一定会认为,第一、第二种选择属天方夜谭,绝无可能。在毛泽东拥有巨大权威和声望的历史条件下,刘少奇没有那份胆量与其公开对抗,也没有那份勇气提出辞呈。不错,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由于长期以来以刘少奇自己为首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让毛成了党的化身,位尊全党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权威。任何对毛的抵触就意味着对党的抵触,是引发全党共愤的反党行为,刘或不敢也无力与毛直接对抗;而在毛泽东捅破最后一层窗纸之前,主动辞职无异于长城自毁。然而,如果从微观历史的角度,也就是从刘少奇作为政治行动者自主行动这一角度考察历史,也许会获得不尽相同的看法。

  一、选择挺胸而出,对《五·一六通知》说不,不是没有可能。以1949年之后的具体历史而言,虽然毛泽东威望日隆,权位至高,但并不意味着总是真理在握,一贯正确,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一言九鼎,说一不二,没有遇到任何的质疑与挑战。1959年彭德怀庐山会议上对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的质疑姑且不论,就刘少奇,至少1962年与1964年两度“冒犯”过毛泽东,前者关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后者涉及四清运动重点指向,刘均大胆地向毛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再从现实政治操作的可行性看,刘少奇也有一充足的理由可以将《五·一六通知》束之高阁。因为,《五·一六通知》主要是批判否弃《二月提纲》的,而《二月提纲》却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在京中央常委集体讨论通过的,并报送了在外地的毛泽东。少数服从多数,这是中国大陆无以撼动的组织原则。坚持组织原则,凭此一由,刘就有了可以说不的底气。何况会议由刘少奇主持,毛泽东并不在场(不在京),没有与毛的面对面的难堪与直接冲突的压力,刘于行事更为有利。无论既往历史和现实情形都显示,历史存在着刘少奇可以说不的可能性。假如刘少奇做出了这一选择,历史很可能就是另外的模样,至少不会像人们后来看到的那样疯狂。

  那么,为什么刘少奇没有做出这一选择,没有挺胸而出抵制这份危及自己政治生命的纲领性文件呢?

  首先,是毛泽东的巨大存在和文革反修防修的“政治正确”,影响刘少奇行为选择的两种显而易见的重要因素。但是,另有第三种因素,或许更深刻的因素,在阻止刘少奇做出抵制《五·一六通知》这一行动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党员行为准则规范。“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的一项重要组织原则。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这一原则有过堪称经典的表述:“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刘少奇以“原则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很强”而称誉党内,对党的原则从来就是“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这一则已完全内化为刘少奇坚定不移的信念,成为指引与规范其政治行为的准则。

  刘少奇心里当然清楚《二月提纲》并无原则问题,《五·一六通知》对它的批判不过借题发挥,其真实目的乃是冲己而来,但《五·一六通知》提出的进行文化大革命运动,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及其代表人物,是包括刘在内的全党共识,是党的一项伟大事业。正是因此,面对着发起文革运动与个人挨整下台的矛盾,也就是在面对革命前途与个人命运冲突之时,刘少奇受“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行为准则的指引与规范,也就是受到它的限制与约束,未能勇敢地挺胸而出扞卫自己,却不由自主地服从了前者。

  在这里人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深刻悖论:刘少奇由于遵循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为准则,而未能做出正确(最佳)选择,从而导致后来的命运悲剧;而如果要避免悲剧命运,则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意味着遵循良知,勇敢地扞卫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得不承认,就是在今天,在坚持集体主义至上的社会,奉行这一准则仍是无以动摇的天经地义,但又不能不指出,历史以残酷的事实已告诫人们,如果人们不能遵循内心的良知,不能为扞卫自己的权利而站出来发声,那么接下来的一定是悲剧的开始。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