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于1892,殁于1941,终年不到五十岁。去年,2012,是她诞生一百二十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作为纪念。
诗选译者苏杭在前言中转介了茨维塔耶娃在国外漂泊了十七年后,1939年6月18日重回故土的遭遇:
就在全家重新团聚在自己家园的两个月内,厄运却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到茨维塔耶娃的头上。8月27日深夜,(先她回国的)女儿阿利娅突然被捕,过了不到一个半月,即10月10日,身患重病的丈夫谢尔盖也遭到逮捕。这种意想不到的打击,使茨维塔耶娃痛不欲生。……
茨维塔耶娃一面为女儿和丈夫到处奔走求告,一面辛勤地从事诗歌翻译借以谋生,并打发那更为孤寂的日子。由于她的诗作无处发表,她只能偶尔在译稿中写下几首。这是后来从她遗留下来的译诗中发现的。……在她回国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尽管处在更为沉重的生活和心理的压力之下,茨维塔耶娃仍然完成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苏杭评述了女诗人翻译的各国诗作者的长长名单,感叹她“居然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能承受如此沉重的负荷”。接着他说到女诗人切身遭遇的不平:
最使她难堪和愤懑的是,回国后一年有余尚无安身之处。她向当时作家协会负责人法捷耶夫求告,回答却是一平方米也没有。她们母子二人经常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在一封信里感叹道:“我不能放任我的感情——权利(何况在从前鲁勉采夫街博物馆里还有我们家的三套书房——外祖父……的,母亲……的,以及父亲……的)。我们把莫斯科都献出来了,而它却把我抛了出去——驱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