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复杂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生态问题交织并存。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多元与心态迷雾,谴责与反思并存、希望与忧虑同在。人们在追问:快乐去哪儿了、信任去哪儿了、从容去哪儿了、包容去哪儿了、平和去哪儿了、浪漫去哪儿了。人们在思考:社会道德是进步了还是滑坡了?公众的心态是变得更加从容了还是更加迷茫了?
从本期开始,我们聚焦转型期复杂社会问题所导致的多元社会心理症候,触摸转型期的社会温度,以求穿越迷雾、达成共识,进一步营造理性、积极、平和的社会心态。
不知从何时起,“快节奏”已经无法形容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着急”似乎更能描述大多数人活着的方式。
人们着急过马路、着急插队、着急买房、着急开车、着急挣钱,人们着急在汽车尚未进入站台时就拥作一团、着急在火车站的检票口摩拳擦掌、着急在飞机尚未停稳前便打开手机,人们一坐下来就着急寻找WiFi,着急拍照然后发微信与微博,着急在网络世界中发声、评价、表态,彰显“我思故我在”……
半个多世纪以前,世界对中国人的定义还是“漠视时间的民族”,可似乎一夜之间,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人成为了“世界上最着急、最没耐心的地球人”,甚至还曾有一幅漫画,用“喷火焰的中国龙”形象,夸张地描绘“火气”很大的中国人。
说来有趣,林语堂先生曾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用这样的语言将闲适的东方哲学介绍给当时忙碌焦躁的西方人,希望他们能够从快速发展的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可短短几十年过去,情形竟发生了逆转,这番话似乎已不适用于已跳出焦躁生活桎梏的西方人,而更适合现今的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