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有具体的计划或时间表吗?
林左鸣:过去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大部分靠引进技术,很少去做基础性工程研究工作,导致发展水平滞后,发动机成为制约整个航空技术发展的瓶颈,影响飞机设计,我们希望通过“十二五”规划能够有根本的改变,希望发动机的科研、制造,包括商业化能力,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您提到研发航空发动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筹集资金方面,有哪些渠道和办法?
林左鸣:筹集资金涉及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状况,我们的很多企业已经上市了,希望资本市场能够追捧这个项目进行投资,根据资金状况量入为出,除此以外,我们也希望将来国家能够给予政策支持,比如,税收方面。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大飞机的首飞?
林左鸣:目前,大飞机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主要是在进行最后的取证和试飞,应该承认的是,我们在利用国际上的试航认证平台来进行取证,我们是第一次做,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时间会拖一些,但我们提供的所有零部件配套都能合格,稍有推迟主要是不太适应国际认证的做法,有一个边学习边做的过程。
《中国经济周刊》:您很有信心?
林左鸣:实际上我们在给波音、空客做大量的零部件,他们整个飞机都是我们在做,所以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有国外媒体说,中国第四代战机歼-20和歼-31是抄袭美国的战机技术,您怎么看待这种质疑?
林左鸣:我们到哪儿去抄袭呢?不可能的事。说实在的,航空技术就是拿来给你抄也不见得抄得会,我们曾经从前苏联引进过技术,那都很困难,何况是信息完全屏蔽的情况下,那是不可能的事。讲这个话的一定不是航空专家,内行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