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中国发动机技术仍落后世界顶尖水平。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林左鸣:
目前,大飞机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主要是在进行最后的取证和试飞,我们是第一次做,经验不是很丰富,所以时间会拖一些,但我们提供的所有零部件配套都能合格,稍有推迟主要是不太适应国际认证的做法,有一个边学习边做的过程。
十八大代表、55岁的林左鸣,今年年初被任命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航工业”)董事长,掌舵共有22家上市公司的庞大航空产业集团。
在此之前,林左鸣在中航工业总经理的任上已经3年。3年中,他大力推动中航工业的重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并购,也初步形成了航空产业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战略布局。中航工业也由此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国企向现代公司的跨越转变。
11月12日,林左鸣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中国航空工业所面临的困难、机遇和质疑。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被称为“中国心”,它承载了太多期望,同时也是制约航空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您怎么看待这方面的不足?
林左鸣:航空发动机指的是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在二战后才广泛使用,不到100年,发动机本身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性研究,研究探索后逐步形成工程化,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不断提高,它的设计指标也在不断变化。其次,发动机的特点是,设计出来,经过试验以后,只能获得推理性能,可靠性要靠多次试验校核。这个过程叫迭代,航空发动机迭代过程比飞机的迭代工程长很多。大家需要更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