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兰博的命运却始终是悲惨的、悲剧性的。在他同小镇警长蒂索的冲突中,致使他这位越战“英雄”成为了“反英雄”,即成了美国(哪怕是一个小镇上的)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他与蒂索的冲突在一开始也实在是一种巧遇的偶然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于警长蒂索个人品质的恶劣性。然而,有一点是必然的;兰博作为越战英雄充其量只有在越南战场上的价值,而这场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本身又是侵略性的与非正义的,它遭到了全世界人民包 括美国人民的反对。这样的“英雄”与其幸存归国,倒不如战死沙场为好!兰博归国而无家可归,备遭冷遇,来到小镇而受警长凌辱与无理拘捕,他的满腔怨愤终于化为疯狂的反抗与报复。
作为“越战”英雄,原本是国家战争意志直接造就的结果,现在这个愤怒的英雄调转枪口向蒂索开火,向这个国家开火了!然而,正是在兰博成为“逼上梁山”的“反英雄”时,才真正赢得了广大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兰博把他在特种部队受训而得的全部过硬看家本领统统施展出来,把警长蒂索一帮人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一场集打斗、追击、烧杀于一体、 融惊险、恐怖、残忍于一炉的“内战”!它给影片带来了强烈的动作性与刺激性。扮演兰博的斯泰隆(这是一位世界级的美国影坛硬派巨星!)以他的一副健美型的身躯,把这个向美国社会开火的“反英雄”演成了一个观众心目中的真正英雄。斯泰隆的表演(他也是本片编剧之一)表明,一个在人格与肉体上横遭凌辱与践踏的硬汉,一旦发作起来,就完全可以有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摧毁一切的能量!
影片最终,当年兰博的上司特劳特曼上校前来劝降。当兰博向他这惟一的亲人倾吐心迹时,悲苦的眼泪从这位硬汉子双眼里落了下来,赢得了观众对这一悲剧人物的巨大怜惜与同情。这是对美国白宫与五角大楼的决策人当年对越战的侵略政策与战争政策之罪恶的血泪的控诉。而兰博正是成了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牺牲品——他作为替罪羊终于被美国社会抛弃了。然而,这决不是他个人品质的过错。影片的积极的批判意义,正是在于它的反战思想与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