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印度新任国防部长恰范声称决心同中国战斗到底,直到最后获得胜利。印军向边境调兵遣将的同时,还不断炮击达旺河北岸的我军阵地。
阴:印军还要打,我们想罢手是不可能的,只好奉陪。印军加紧向边境地区增派部队,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东线的兵力达到3万人,其中1.5万人部署在达旺河南岸至印度境内的提斯浦尔之间。为了打破尼赫鲁通过军事冒险达成领土要求的幻想,毛主席、党中央决定给印军更为沉重的打击,迫使印度放弃军事冒险,回到谈判桌上来。11月12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再歼灭印军3至4个旅的的任务,其中达旺方向2至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
记者:瓦弄方向自卫反击作战是54军军长丁盛负责的。
阴:54军第130师于10月21日从四川出发,原拟参加达旺方向作战,后因印军向瓦弄方向增兵,军委决定将该师投入瓦弄作战,并与昌都军分区联合组建丁盛指挥所,简称“丁指”,指挥瓦弄方向作战。
魏:第二阶段反击作战,达旺至西山口、邦迪拉方向是主要方向,在这个方向419部队仍然是主角。请谈一下印军的兵力部署情况。
阴:前面说过达旺河南岸至提斯浦尔印军部署了1.5万人的兵力,其中在传统习惯线以北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约1.2万人。印军是沿公路两侧纵深梯次配备,基本上是一个长蛇阵。刘伯承元帅形象地指出印军的部署特点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印军第62旅等部约3300人部署在西山口、申隔宗地区;第65旅战术司令部率两个营约1500人部署在略马东、德让宗地区;第48旅战术司令部率3个营约2200人部署在邦迪拉、拉洪、登班地区;第4师战术司令部和炮兵第4旅部约1000人部署在雨旺附近;第67旅在伏特山和米萨马里地区。
记者:我军在这个方向投入了多少兵力?
阴:中央军委为了加强东线主要方向的作战兵力,将步兵第55师从西宁调来了。这样我们就有了3个师的兵力,即:419部队、11师两个团、55师,另有山南军分区4个连、炮兵、工兵等部共1.8万人。我军与印军在这个方向的兵力对比为1.5:1。我们采取刘帅提出的“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战术,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将敌人的长蛇阵切为数段,各个歼灭。
记者:3个不同建制的师,另外还配属了不少炮兵、工兵,请谈一下我军的指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