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推行“堡垒主义”甜头的蒋介石,为彻底切断闽浙赣苏区以及中央苏区闽赣省与赣南苏区的联系,又电令陈诚在黎川县全境内大兴土木,大建碉堡,自12月16日开始,分3期完成。第一期,以第五纵队主力,构筑黎川县城-永兴桥-团村-东山-德胜关一线碉堡,限5天完成;第二期,以第五纵队为主,第八纵队为辅,构筑东山-熊村-黄土关-金坑-关山-李家坊一线碉堡,限10天完成;第三期,以第五纵队为主,构筑李家坊-五都-光泽-杨关-飞鸢-资溪桥一线碉堡,限1月上旬完成。同时,要求各碉堡封锁线上的主要地段还应建成据点,各据点以碉堡3至5个编成,各据点间再筑辅助碉,每里一碉。截至1934年1月上旬,各碉堡封锁线均已完成,整个黎川密密麻麻筑满了碉堡。
1934年1月,蒋介石在平息“闽变”后,将其入闽部队编为东路军,由蒋鼎文指挥,采取碉堡战术,稳扎稳打,缓慢东进。1934年3月,陈诚的北路军向南进展较为迅速,北路军前敌总指挥部进至南丰县城。
此时,红军指挥权已经交给了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则推行“以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的战略战术,面对国民党军从东、北两面进攻,要求红军分兵把口,处处设防,消极阻击,同强敌拼消耗。
3月8日,敌北路军集结6个师由南丰向广昌推进,其先头部队第九十四师、第十四师已进至三溪圩、三坑地区。中革军委集中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大部分主力,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向三溪圩之敌进行反击。经过4天残酷的碉堡战,红军损失2000多人,被迫向南撤退。当红军主力在进行三溪圩反击战时,国民党东路军趁虚在东面发动攻势,攻占了泰宁城。中革军委命令红一、红三军团转兵东进,意图消灭敌东路军。攻占泰宁的国民党军迅速修起了碉堡,将泰宁封锁线与黎川封锁线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国民党北路军趁红军主力集结于泰宁之际,在南丰与广昌交界修碉筑堡,完成了白舍、瑶陂-朱坊、甘坊封锁线,这样,国民党军从东面的泰宁到北面的南丰,用碉堡将中央苏区完全封锁。4月上旬,国民党军完成了黎泰封锁线及南(丰)白(舍)公路后,集中第三路军11个师,向广昌发起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