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参与藤县抗战唯一健在的老兵,叶光文对这场揭开台儿庄大战序幕战争的回忆是:三天三夜血战,他代理排长的全排37个弟兄,最后只剩下11人。而他们的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全师五千多人,最后只剩下二千多……
在现年91岁的叶光文老人回忆中,1936年那一年,他高中没毕业,只有16岁,家中独子,在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父亲的支持下,投笔从戎,加入王铭章的122师。“卢沟桥事变”爆发,使原定整训一年半的部队提前出川抗战。
这支军衣破烂、装备落后的川军部队,沿绵阳、广元出川,来到陕西宝鸡,经风陵渡渡口,东渡黄河,“本来要乘火车到太原,还没到,娘子关就失守了,因为情况不明,和日军遭遇一仗,很快就退了下来。”
一位美国观察家这样描写他当时看到的川军:“他们沿着马路,通过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装,戴着军帽,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个人都带着旧式雨伞、茶壶、电筒、毛巾、蔬菜和备用草鞋。这些东西或挂在肩膀上,或者用绳子拴在身上……”
真实的情况是,从温暖的四川一路走到山西,“天气越来越冷,本来说到西安发棉衣、换装备,由于战事紧,也没实现,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还是冷,就这样一路马不停蹄、衣衫单薄、缺枪少弹地上了战场。”
基于这种情况,少有人愿意收留这支“中国军队中最糟的”的部队。最后,缺兵少将的李宗仁第五战区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一路从山西移师到山东藤县,参与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
作为参与藤县抗战唯一健在的老兵,叶光文对这场揭开台儿庄大战序幕战争的回忆是:三天三夜血战,他代理排长的全排37个弟兄,最后只剩下11人。而他们的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全师五千多人,最后只剩下二千多……
“敌我双方最近的只有二十多米,互相扔手榴弹。日军欺负我们没空军,飞机低空俯冲就用机关枪扫,炸弹都不投,远了就用重炮轰……我们一个师抵挡人家一个联队(相当于团)都吃力,他们装备精良,军纪严格,不服从命令当场枪毙……”
那一战,打出了“叫花子军队”的尊严,蒋介石为王铭章及其部队题词:“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一时风光无二。
与叶光文地面作战不同,廖俊义从空军培训学校毕业之后,直接飞上天空。他第一次接到的任务是给于学忠率领的鲁苏游击司令部空投钞票和医药,接着就是轰炸日军控制的汉口机场。让他没想到的是,日军直接将中国的老百姓赶到了机场的跑道上,来阻止国军飞机的轰炸,两边站着一排荷枪实弹的宪兵。为了完成任务,廖俊义们不得不含着眼泪俯冲投下炸弹……
七十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廖俊义依然泪流满面:“实在是难啊!我们返航成都后,当晚,一大半的飞行员都没有吃饭……”
入伍时年仅18岁的苏子良,由于是中国驻印军工兵中的汽车兵,他直面战争残酷的机会少了许多。不过,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使他从美国人那里学会了开汽车,各种新式机械也让他大开眼界。
比如,带小马达的电锯是他从没见过的,推土机、挖路机这些机械化的大家伙更让他感到新奇无比。就连斧头这样的常用工具,在苏子良看来,美国人的设计都更合理——国内一般都是直把的,而美国的是有弧度的,更适合人的握捏,便于用力。
美国人教开车的方法也与中国大不相同——“几十辆车排成一排,让我们学前进、后退,就这样前前后后地开,熟练了再绕弯。”苏子良说,他所经历的最为辉煌的事情,就是打通新的中印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