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经典战役 > 正文 >

60年代中印边境冲突与中国的自卫反击作战

2014-06-05 16:20:48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反侵略战争。

  中印边界中段,是指中国西藏的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和北方邦接壤的边界,北起中印边境西段边界的终点6795高地,南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的强拉山口(即普列克山口),总长约450公里。中段边界有喜马拉雅山横亘,外出山口道路19条。中印边境的中段边界,与东段和西段一样,中印两国政府之间从未订立过任何的条约和协议,但双方却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范围,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线。在传统习惯线两边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相互间的贸易、宗教、探亲、访友往来。但是,印度独立后却全面继承英帝国主义衣钵,坚持扩张主义,逐步蚕食中国领土。在中段,侵占了中国的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区;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乌热、然冲、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等4块地区共2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除桑、葱莎较早为英国侵占外,其余地区都是在1954年中印两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政府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字后被印军侵占的。被印军侵占的波林三多,还是协定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中国政府同意在西藏阿里地区开放的10个贸易市场之一。上述4块所谓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争议地区按照传统习惯线的具体走向,都在传统习惯线的中国一边。

  印度总理尼赫鲁1950年在印度人民院的一次讲话中,公然说:“不管有地图没有地图,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确定边界”。众所周知,尼赫鲁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为侵略中国西藏背着中国政府,于1914年3月在其策划的“西姆拉会议”外与西藏代表夏扎搞的一项非法的秘密交易,仅以一条比例尺为1英寸等于8英里在地图标出的中国西藏与英属印度的萨姆邦的边界线。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延伸到西藏察隅,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了英属印度。中国代表没在英国炮制的《西姆拉条约》上签字,历届中国政府都否定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但是,印度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侵占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大片中国领土。1954年印度政府公然在这块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设置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由印度中央直接管辖,并建立基层政权,以加强控制。为掩人耳目,印度政府还修改官方地图,在1954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上第一次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标绘为中印边界东段“已定界”,抹掉了自1935年“麦克马洪线”公布后一直注明的“边界未定界”字样。1955年4月6日,印度政府在一份文件中称,今后“麦克马洪线”和“边界线”的说法应停止使用,“麦克马洪线”应立即用“东北边界”一说代替。

  中印边界西段分为新疆段和西藏阿里段两部分,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地区历来属于中国管辖。印度于1954年修改地图将中国境内的空喀山口、铁龙滩、奇台大坂、大红柳滩、阿格拉山口、卖争拿马(尼亚格祖)、班公洛、巴里加斯等地划入印度,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从而形成了阿克赛钦、班公湖、巴里加斯三块“争议”地区,其中,阿克赛钦地区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是中印边界西、中段最大的“争议”地区。这一地区虽然大部荒漠,人烟稀少,但它南接西藏阿里,北连新疆,西邻印控克什米尔。地势高,为新疆、西藏间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正因为如此,昔日英帝国主义就一直觊觎阿克赛钦,并制定了各种企图吞并这一地区的方案。1956年,中国开始修筑新藏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属中国领土的阿克赛钦地区。这却使印度当局感到“惊讶”,并派军队侵入中国境内,进行侦察、测量、树标等非法活动。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了对阿克赛钦的领士要求,印度当局不仅在中印边境地区侵占中国领土,还不断侵犯中国领空。据不完全统计,仅1957年8月至1960年12月,侵入中国赛图拉边防区的印度和不明国籍的军用飞机达29架次;1958-1960年侵入中国阿里地区的飞机共达84架次,其中绝大多数是军用飞机,其企图是侦察中国边防军情、兵力部署,给入侵印军空投、空运,并对新藏公路、阿克赛钦等目标进行侦察、航空测量和空中摄影。

  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部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从1959年3月20日到1961年底,同西藏各族人民一起,胜利地进行了平叛斗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西藏地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边防部队在平叛斗争的同时,逐步进驻中印边境东段边防要地,控制了通往境外的主要通道,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在中印边界东段有边无防的状况,形成了一条实际控制线。

  二、印度在边界的“前进政策”与中国边防部队的反蚕食斗争

  关于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由于边界从未正式划定,双方应该考虑历史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采取互谅互让的态度,通过和平友好的协商,求得两国边界的合理解决。在此之前,双方应该维持边界现状,不以片面行动,更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现状,对于某些争执,还可以通过谈判,达成临时性的协议。尼赫鲁政府则不顾历史事实,一口咬定中印边界早已正式划定,并且任意改变边界现状,甚至不惜以武力支持其领土要求。由于尼赫鲁政府坚持其扩张主义立场,指示印军在边界执行所谓“前进政策”,从而使中印边界问题陷入僵局。所谓“前进政策”,实质是尼赫鲁政府通过外交方式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的目的未能实现后,决心以武力改变边境现状的产物。1959年10月《印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就提出,新德里必须派遣有适当装备的巡逻队进入目前为中国人所占领的地区,以维护其权利,因为长期拖延下去意味着对中国占领的默认……。1960年中印两国总理谈判之后,印度政府为改变边境现状,侵占中国领土,就酝酿了向中国“占领”地区派遣巡逻队和插入中国哨所之间的空隙地带建立据点的问题。这一侵略中国领土的计划,后来被印度政府称之为“前进政策”。其目标是,要尽可能多地在中国控制的地区建立哨所,以此来逐步改变阿克赛钦的军事力量对比,并且在中国哨所之间建立印度哨所巡逻队,遏制中国的补给线,最后使印度有足够优势赶走中国军队。尼赫鲁认为,“前进政策”是非常稳妥和有效的,既可避免冒直接发动战争的危险,又可为发展边远地区提供最佳途径。后来,尼赫鲁在印度人民院的一次讲话中,曾对这一政策进行过详尽的阐述,他说:“在我国的领土上发生了某种侵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采取外交的方式,采取各种手段,最后,如果你们愿意这样说的话,就采取战争的手段……我们要不断加强我们的阵地,以便在我们认为自己有足够力量的时候,而不是在处于劣势的时候,来应付局面”。1960年5月,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在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作出决定:印度陆军在从什约克通向北面的古时商路上占据阵地,并尽可能靠近喀喇昆仑山口的地方建立一个哨所,在完成任务后,再试探沿奇普恰普河谷向东进行巡逻的可能性;在目前,要对未占领的地区进行巡逻。为了建立推行“前进政策”的基地,印军在边境地区增设了大量据点,并使据点尽量向中国境内延伸。印军不断增加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加强战场建设,而且还不断对中国境内进行侦察和间谍活动。依据其“前进政策”,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沿奇普恰普河谷、加勒万河谷、羌臣摩河谷、班公湖两岸等几个战略通道,对中国进行蚕食,以实现其对阿克赛钦等地区的占领。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