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中书汪树屏(余杭中桥人)等浙籍十八京官,非常关注发生在家乡的这桩轰动全国的大案,他们意识到这或许是一起冤案,还意识到如刑部提出疑点,可能会被胡瑞澜等弥合得看不出破绽,这就意味着冤案将永久无昭雪的一天。在这紧要关头,他们联名上书都察院。
杨毕案也惊动了朝廷一些高官,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同治光绪的老师翁同和,听取夏同善(兵部吏部右侍郎,“南书房行走”)介绍案情后,仔细查阅了审讯记录与诉状,发现诸多可疑之处,逐条签出歧异,请刑部发回更审。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上奏提请重审。这里特别要提的是,翁公的据理力争、鼎力相助所起的对冤案的昭雪作用。在众多正义官员的奏请下,经两宫皇太后获准,此案提交刑部重审。
开棺验尸
真相大白
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二十八日,杨乃武、杨恭治、吴玉琨、詹善政、钱姚氏、杨小桥、沈祥、喻玉氏、喻敬天,第一批解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