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很多,耗费敌力、分散敌力、靡费敌财、挑起敌方内部冲突、使敌信息不通、断敌交通运输、诱敌做出错误决策、调虎离山等皆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措施,但常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但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较易实行。李牧在麻痹敌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牧抵御匈奴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被李牧围歼,损失10余万众。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要战胜敌人,必须先了解敌人,掌握敌情。同时信息交通必须灵敏快捷,迅速传递。否则,即便掌握了敌情,也会因不能迅速传递而丧失战机。史载李牧常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这便是谋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对敌作战,必须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或错过时机,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李牧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准确。开始抵御匈奴时,因时机不成熟,他就是不出击,即便被称胆怯,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但当赵军训练成熟,装备完善,纷纷请战,而匈奴兵将心高气傲,大举入侵时,他便果断出击,布下口袋,一举全歼匈奴骑兵。
第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了全歼入侵敌军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李牧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阵地战,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这使匈奴骑兵的优势不能发挥,缺陷尽显,而使自身车战、步战的长处得以发挥,而机动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大破匈奴前夕,为诱敌,故意放纵边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抢去,虽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换来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的巨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