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铠甲已出现多种形式。三国魏曹植的《上先帝赐铠表》中,就写出了几种铠甲的名称:
“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每一领,铛铠一领,环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升平,兵革元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
黑光铠是铁片编缀的鱼鳞甲,明光铠是铜片编缀的鱼鳞甲。铛铠,是一种专为保护胸背而设计的背心式铠甲。裆,据《释名》: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就是前后两片铁甲,一片当胸一片当背,在肩上用带把前后两片甲扣联,腰间以腰带系札。同时,在胸背甲片上左右各加装一个大的或两个较小的金属圆护,光亮如镜。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队中盛行。
唐代的铠甲形制,有十三种,其中以明光甲为最重要。
王昌龄的《从军行》:“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王维的《老将行》:“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高适的《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铁衣是士兵所披,因而,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把士兵称做“铁衣郎”。如《汉宫秋·三折》有“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唱句。
唐人的诗中,也有写铁衣为铁甲的。
杜甫的《送刘仆射判官》:“只收壮健胜铁甲,岂因格斗求龙驹。”
罗隐的《献尚父大王诗》:“数年铁甲定东瓯,夜渡江山瞻斗牛。”
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一首写着“白露铁衣湿”,另一首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句。铁衣而成了金甲,非短时可为。士兵们在沙碛地带,身经百战,身披的铁甲,既被大漠风沙磨得锃光,更被无数次的剧烈战斗厮磨穿了。“穿金甲”这三个字,形象地突出了塞北战场上,拚杀的残酷和壮烈。
在唐诗中,铠甲被写得很热闹,这与战事有关。士卒们仍以披甲为护身服,说明当时使用的武器,依然是以刀剑、箭矢之类为主。
到了宋代,铠甲的制作又有了较大的改进。最大的特点是把整套甲片,包括膊与吊腿连缀起来,防护更严。但是,一副铠甲轻者二三十斤,重的达百余斤,行动总受限制,其功效也仅用于与敌交锋、拼杀之际。而在此时,战场上出现了火药兵器,如火炮、火毯、火枪、火箭等。铠甲能挡刀枪,却无法顶住火器。遇到敌人猛烈的火攻,甲兵难以坚守,只能弃甲曳兵而走。因此,宋代以后,曾经在军队中长期使用的铁衣,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