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刊出专栏作家陈淞山的评论文章,原题《民进党主席之争的大陆因素》,全文摘编如下:
随着年底七合一选举情势的乐观期待,今年5月民进党党主席的改选愈发激烈可期,除了标榜显明旗帜要为党的两岸路线转型冲锋陷阵的谢长廷展现参选的企图外,为了争取2016大选党内提名机会的苏贞昌与蔡英文也极可能加入战局,外界认为这场两个太阳与一个月亮的党魁之争,“大陆因素”将是相当重要的政治观察指标。
由于苏贞昌在党主席任内的“中国政策”充满消极且不友善的对抗思维,民进党的两岸敌对情结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苏主席不及格的两岸成绩单早就被外界定调为无法带领民进党重返执政的领导人,大家开始把希望寄托在蔡英文身上,期待蔡英文能够参选党主席,以调整“过时与僵化的政策”,重新找回进步的力量并与社会进步力合作以创造新的历史。
然而,谢长廷的参选党主席,的确对蔡英文是否再战党主席产生影响,倘若谢长廷参选到底,在双方票源互有重迭的情况下,蔡英文是否真的能够打败苏贞昌?倘若蔡英文不参选,最后形成苏、谢两人对决的情况下,在新潮流系必然全面抵制谢长廷的局面,纵使蔡英文公开出面支持谢长廷,谢的当选机率还是很低。因此,蔡英文倘若无法与谢长廷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默契,让谢在适当时机宣布退选,蔡英文应该只能把苏、蔡对决的战线拉长到“总统”初选, 问题是,在苏、谢对决且苏的赢面明显较高的情况下,谢的参选纵使是为理念而战、为理念而战死沙场,真的有其必要与价值吗?尤其是谢的败战意味其两岸政策务实路线的失败,只能让连任的党主席苏贞昌更加顽固地坚守其“对中政策”的保守立场,不仅让这一年多以来其打开民、共交流大门的政治效应遭受重大挫败,同时,也对民进党的重返执政蒙上更难突破的隐忧,这样的参选真的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