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台海危机,加速了中国引进俄制驱逐舰的进程。时任俄国家武器装备出口总局局长卡图京少将回忆,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代表团密集访俄,“夜以继日的谈判与陪同参观,让总局的许多同事患上了腰椎病”。次年8月,俄罗斯媒体率先传出消息,称中俄签署了价值8亿美元的军舰采购合同,中方决定购进两艘“现代”级舰及相关武器系统(包括舰载直升机),工程编号为“956E”,其中字母“E”代表“出口”。
俄方上演“借花献佛”
战舰采购合同签署后,能否按期完工并交付成为中方最关心的因素。为此,俄国家武器装备出口总局盯上了圣彼得堡北方造船厂在建的“叶卡捷琳堡”号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驱逐舰,打算“借花献佛”,节省两年以上的时间。彼时,囊中羞涩的俄海军拖欠北方造船厂高额货款,已无可能接收这两艘崭新的主力舰。经过俄政府内部折冲,1997年11月21日,北方造船厂与俄国家武器装备出口总局签订合同,将上述两舰转售中国。
由于资金到账及时,两舰的施工进展迅速。1999年7月19日,齐装整备的“叶卡捷琳堡”号离开圣彼得堡,进入波罗的海试航。同年12月25日,该舰降下俄海军旗,更名为“杭州”号,并于次年1月启程前往中国,加入东海舰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则于2000年7月开始航行试验,12月交付,更名为“福州”号,同样加入东海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