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等舰的技术参数为:舰长58.98米,宽6.4米,吃水2.355米,4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6000马力,排水量234吨,最高航速32节。武器系统包括:6门47毫米炮,2座单管装鱼雷发射管。军舰施工期间,中方派吕文经、蔡灏元、何嘉兰、吕调镛、林国僖赴德监造,1898年完工,1899年到华。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四舰均在大沽船厂修理,遂被八国联军所夺。“海龙”归英军,易名Taku(即“大沽”号),驻扎在香港,1916年10月25日被出售。“海青”归德军,易名Taku,驻扎在青岛,后因锅炉无法使用,于1914年6月13日除役,同年日军进攻青岛,该舰9月28日在胶州湾自沉。“海华”归俄军,初易名Taku,后改名“博罗多夫上尉”号,驻扎在旅顺口,1904年11月24日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鱼雷艇击中。“海犀”归法军,易名Tak-ou(即法文“大沽”号),驻扎在越南西贡,1911年9月30日退役。
国产驱逐舰“建安”、“建威”
甲午战争之后,福州船政局开始自行建造驱逐舰(当时叫做“鱼雷快舰”、“猎舰”)。
1897年初,船政局聘请法国水师制造学堂帮办教习杜亚尔(Doyere)担任正监督,杜亚尔绘制了鱼雷快舰的图纸,经中方研究,认定其为新式舰船,决定开工建造2艘。第一艘“建安”号于1898年4月7日安装龙骨,正式开工,1899年1月29日下水。第二艘“建威”号1899年2月11日动工兴建,1900年3月3日下水。两舰长86米,宽8.83米,型深4.5米,排水量850吨,65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23节。以钢槽为胁,钢板为壳,船桅、船机、锅炉及配件皆为钢质。钢材购自法国地中海钢铁厂,8座燃煤锅炉也是从法国进口的。而船身、发动机皆由船政局自行建造(有资料说其三汽缸直立式蒸汽主机也是从地中海厂进口)。武器系统包括:1门100毫米主炮,3门65毫米炮,6门37毫米炮,2座双联装鱼雷发射架。此外,舰上还配置电灯、新式暖气炉、电风扇等当时的先进设施,单舰造价为63.7万两白银。从各项技术数据看,“建安”、“建威”同“飞霆”、“飞鹰”相似,是福建船政局所造性能最好的军舰,也是最早的国产驱逐舰。二舰后来编入长江舰队。辛亥革命后,二舰归海军部第二舰队。1927年,北伐军进攻上海,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驻扎在高昌庙的“建安”、“建威”舰响应起义,炮轰高昌庙兵工厂。
“建安”、“建威”到20年代末期成为废舰。1930年3月,南京政府决定将“建安”号交江南造船所勘验,改制船壳,更换船肋及锅炉水管,并添装长波无线电台。改建以后军舰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将舰桥后到舰尾的尾楼甲板撤去,使得干舷降低。改装后的军舰长79.2米,宽8.07米,吃水3.35米,4座燃煤锅炉,2台往复式主机,双轴推进,3884马力,排水量1050吨,最高航速重7节。武备的变化是火炮改为120毫米主炮2门,76毫米炮1门,57毫米炮2门,20毫米机关炮1门,机枪6挺。鱼雷发射管则拆去未装。同时,更换舰名为“大同”号,更换舰型为轻巡洋舰(也有资料称为炮舰)。次年,又将“建威”也做同样改造,命名为“自强”号,均编人海军第一舰队。二舰后来在1937年8月12日,参与江阴塞江布防,与“通济”、“德胜”、“威胜”、“武胜”、“辰”、“宿”等8艘舰艇及20艘商船一起,同时打开船底阀门,灌水白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