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期间,杨立三亲自去延水、延川、清涧、延长四县抓落实,如期完成了担架动员和渡河器材的准备,保证部队安全地渡河东征,并及时地把兵站线延伸向山西境内。1936年5月,在红军回师陕甘边区前,他又根据毛泽东、彭德怀的指示,亲自勘察河道,侦察敌情,在东岸敌人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从无定河口放船下驶200余里,准确无误地到达清水关,接毛泽东、彭德怀及所率的东征红军西渡黄河,安全顺利地撤回陕甘边区。为此,杨立三受到毛泽东的专电嘉奖。对于杨立三在东征中的作用,彭德怀这样评价:“东征那时候,如果没有立三保障通道,我们可能背水一战!”
“杨立三同志是我们部队里面最有后勤工作经验的一位同志!”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彭德怀随即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率部北上抗日。这时,杨立三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并兼任中央军委总后方勤务部副部长(部长叶季壮)、八路军兵站部部长兼政委,在后方帮助运筹前线后勤大计。1939年4月,应朱德、彭德怀、左权的联名电请,杨立三奔赴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担任八路军后勤部长,正式主持八路军前方后勤事宜。在这一岗位上,他创造了令敌人都感到震惊的后勤奇迹。
在战场上武器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当时,八路军各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规格不同、性能各异、零件不能互换,且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杨立三到职后,彭德怀指示他:首先抓步枪生产的标准化、制式化。杨立三从八路军常年山地作战的需要出发,召集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及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结合我抗日根据地设备、技术与物资供应条件,吸收国内外各种步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抗衡的新枪设计方案,并立即组织试制。1940年8月1日,当杨立三带着新枪样品向彭德怀汇报时,彭非常满意,亲自定名为“八一式”步马枪。仅1940年下半年,杨立三主持的后勤部门就生产了3300多支“八一式”步马枪,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