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渔业生产
目前,我国已发射3颗海洋卫星,包括两颗“海洋1号”系列水色卫星和一颗“海洋2号”系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实现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观测监测。2020年以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洋监测卫星系列。
在没有海洋卫星之前,我国渔民只能凭经验出海作业。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A星”升空。有关部门利用其发回的数据制作了3—9月逐月平均海温和叶绿素分布图,并向海洋渔业生产部门提供数据以增加产量,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科研人员还根据其监测数据制作了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口地区的资源调查和植被分类图等,监测到我国沿海发生的赤潮灾害16次,对我国渤海每年冬季3个月左右的结冰期进行了海冰预报,并获取了大量南北极冰盖数据。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2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B星”发射升空,实时观测区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海岸带等区域。2011年8月17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2号A星”,该卫星能实现对我国全海域,包括黄岩岛、钓鱼岛及西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全覆盖。可以监测相关海域的环境,比如是否适宜航行,是否适宜渔船捕鱼等。该卫星测量海浪高度可达到国际先进的厘米级水平,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高精度、全球连续探测能力的海洋遥感卫星。未来,我国还将建立“海洋3号”海洋监测卫星系列,满足在恶劣海况下对海上溢油等灾害应急、海洋权益维护保障、海域和海岛监管等监测和监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