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晚清,那年月刚开办女学堂,摸索阶段,凡事都是边办边议。关于女生制服规范也是朝野争议的焦点之一。当时大公报是各方交流的主要媒介。点解,英达的太爷爷,大公报的老板英敛之身份特殊,他既是旗人,宗室贵婿,又是法国领事馆的买办,改良派的红人,脚踩三条船,在体制内外都有份量,所以他旗下的媒体等同于官方与民间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晚清新政时期,凡涉及此类话题,大公报的动向非常重要。
闲话不说,回到主题,围绕女校制服,各方展开辩论,其实所谓议题都是虚的,政治性因素才是真的。无非就三种意见,满服,汉服,西服。其中汉服实质上是不予考虑的(因为朝廷忌讳一切能联想起排满革命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