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林徽因在客厅北窗旁的红木桌写作
林洙/提供
在繁忙的家务之余,林徽因多次与梁思成携手,赴山西、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浙江等地调查、测绘古建筑遗存。1932年和1934年,林徽因相继发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清式营造则例绪论》,针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建筑是“非历史”的偏见,以详实的史料和建筑实物分析,论述中国木造结构方法,最主要的就在构架之应用,而西方公元前十几世纪由构架变成垒石,支重部分完全倚赖“荷重墙”,“在欧洲各派建筑中,除去最现代始盛行的钢架法,及钢筋水泥构架法外,唯有哥德式建筑,曾经用过构架原理”,但“始终未能如中国构架之彻底纯净”。
林徽因指出:“因为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
1934年林徽因在北总布胡同家中
林洙/提供
林徽因的小说、诗歌、剧本,多写于寓居在北总布胡同期间,代表作包括《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梅真同他们》。她不忘提携年轻作家,曾约请大学生萧乾到府上做客,第一句话便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