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的家庭情感剧,可以根据创作者的生活经验、观众的喜好进行比较随意的创作,剧情设置可以捕风捉影,情节发展亦可天马行空,因为观众自可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加以判断和接受。而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则担负着再现历史的使命,必须要以确凿的史实为出发点,让艺术创作服务于历史真实,而不是让历史成为艺术创作的下脚料。电视剧《滇西1944》以中国远征军在滇西二渡怒江、与日军激战于松山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敌我双方互探情报的故事。剧中由8人组成的远征军“黑丛林特遣队”,能够轻松穿越敌人防线,进入日军阵地打探敌情。在那样一个生死对决的紧急关头,日军情报机构首脑因迷恋军统女特工而误事,日军堡垒工程师因自恋自己的成果而泄露照片,这样的情节毫无史实根据可言,也违背基本的逻辑常识。而与剧中形成鲜明对比的真实历史却是:松山是日军建造的有“东方马其诺”之称的城堡式坚固防御阵,子母堡达40多个,火力网状交叉。日军在松山阵地完工之时,为了严防走漏消息,甚至把从各占领区抓来建筑工事的1670余名苦力全部注射毒针秘密处死,其小心慎防的程度可见一斑。如此魔鬼式的地狱,我军想进出自如,等于天方夜谭。有“战争绞肉机”之称的松山之战,远征军最终以6.2∶1的伤亡比例艰难战胜日军,造成了中国远征军多达7763人的惨重伤亡!
诚然,电视剧创作离不了艺术加工,在不违背历史逻辑、不改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为历史记忆注入血肉,涂抹色彩,使其鲜活起来,是电视剧创作的魅力,也是它的挑战所在。而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创作者为了收视率,为了吸引眼球而出奇招,不惜篡改历史,把年代、地点、人物、情节肆意地重组,违背史实,编造故事,误导观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与《滇西1944》同类题材的《国际大营救》,同样是从一架失事的飞机开始的,故事的背景、时间及地点一致,失事起因与结果也大致相同,飞机所乘人员都携有军事秘密,失事后都被日军俘虏,然后我方展开营救。唯一不同的是俘虏的身份:一个是携有国际联盟作战机密的美国飞虎队上校,一个是携有远征军渡江作战部署的普通中国军人。如此雷同的剧情,又如此随性的设计,观众看后难辨真假,莫衷一是,很容易迷失在混沌的历史记忆中。
同为远征军题材的电视剧《中国血》讲述的则是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参战失利,断后的“东北营”奉命向印度撤退,在密林深处与敌人展开的生死较量。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中国远征军中并没有东北军的成分,第二次远征军中第20集团军所属的第53军才是东北军。剧中“东北营”所处的深山密林,是历史上新22师撤入印度前迷路所经过的野人山,这支部队被一架美国飞机偶然发现,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才得以走出野人山,并不是如剧中所述的受地下党的保护和帮助。该剧对于这段历史无中生有的乾坤大挪移,让观众看完该剧,仅仅是记住了寥寥几个虚构的“东北营”战斗英雄,却不知在穿越野人山途中,有3万名将士长眠于此。
以上所述的游戏历史、戏说史实的弊端,并非个例。造成如此泛娱乐化创作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电视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为了缩短创作周期,尽快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创作者普遍前期准备不足,对历史资料和真相缺乏基本的搜集、核查过程,在故事本体还未成型时,便仓促进入艺术创作。手头素材不足以搭建故事框架时,便信手拈来进行编造。二是创作者急功近利,贪图收视效果及其经济回报,一味追求以奇制胜,吸引眼球,从而忽略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三是如今影视制作的门槛过低,影视公司良莠不齐,影视市场秩序浮躁,使得一些低俗剧作和节目有漏洞可钻。如此等等,娱乐化、铜臭味致使一些历史题材、宏大叙事的作品误入歧途,这是对历史也是对观众的极端不负责任。即便我们拥有可供多维度、多视点创作的丰富历史素材,但如果继续深陷商业和娱乐的沼泽中,我们所收获的历史题材作品只能是不见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的糟粕之作,只能沦为流行文化的附庸,这将给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留下莫大的创伤。(何珊崔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