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联合国大会上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三点建议
英国金融时报网18日发表英国财经评论家乔纳森·芬比撰写的题为《乌克兰危机考验中国的全球政治雄心》的文章。文章说,在经济改革和增长的头30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遵循了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建议,在扩张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保持低调。而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现领导层并不奉行这样的自我克制。在南中国海宣示主权和与日本的岛屿主权争议,便是明显的体现。
但北京方面仍然未能扮演起与其经济影响力相称的政治角色。受到国内问题、资源依赖和不愿介入别国纠纷等因素影响,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很少发表意见,在全球政治经济结构改革的提议方面也沉默寡言。
自从2012年11月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这一职务以来,习近平成为继邓小平之后中国最强势的领导人。除担任党内职务外,习近平还是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并担任了三个新设机构的主席。其中,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保障国内稳定。
但国安委还有另一项职责:梳理中国往往不太连贯的外交政策。传统上,中国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政府部门和共产党机构的职能范围内,但这些机构相互重叠,令人捉摸不透,而且各有各的议程。过去,只要能够获得外国大宗商品,防止外界插手西藏、新疆事务和指摘本国人权记录,中国就满足了。但现领导层有更宏大的抱负。不过迄今为止,习近平似乎距离实现民族复兴和得到世界大国认可的“中国梦”还相去甚远。
乌克兰事件早早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新框架提出了考验。虽然全球注意力仍然放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与乌克兰政府和西方的较量上,但北京方面未来几周的行动将显现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是否有准备、有能力应对乌克兰局势。这一形势要么会让它难堪,要么会打开机会,为它带来经济和外交政策上的利益。